


纺织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城市管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服装设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环境设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中国适合谈恋爱的十大高校 NO.9
生物制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知识产权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档案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基础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软件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中国十大设计学院 NO.8
中国校园建筑最美十大高校 NO.7
中国十大美术学院 NO.19
中国十大科研机构 NO.20
全国十大国优计划试点高校 NO.21
中国历史悠久的十大本科院校 NO.24
苏州市十大名校 NO.1
江苏十大最美大学 NO.1
中国十大最美大学 NO.4
江苏十大名校 NO.6
苏州赏红叶好去处 NO.6
美女如云的十所中国大学 NO.12
全国综合类211大学名单 NO.21
苏州最大的十所大学 NO.1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中国本科专业比较多的10所大学 NO.3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运动康复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儿科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0
全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联盟名单 NO.2
全国九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名单 NO.6

x8
五星好评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东吴大学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菁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等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拥有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千余人。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全球首家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学校获批建立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拥有丰富的中外文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215万余册,电子期刊192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225万余册。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2021年同时入编北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CSSCI核心(2021-2022版)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为CSSCI扩展版(2021-2022版)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5月,苏州市财经学校(1964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苏州大学与江南大学正式签署协议,隶属于江南大学的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整建制划转苏州大学。同年,第一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8年1月,学校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2009年11月,苏州大学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12月,学校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同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4月7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11月,入选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月,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2011计划”)。
2014年3月,学校和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合作建立隶属于苏州大学的校级研究机构“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
2016年6月,苏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
2017年7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苏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月,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6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京签署创办红十字国际学院合作协议。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传媒学院在天赐庄校区签约揭牌。8月,全球首个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苏州大学挂牌成立;同月,苏州大学获“国家版权局国际版共建权人才培训基地”授牌。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签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同月,苏州市教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师范学院”揭牌。11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开工。
2020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揭牌。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7月,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苏州市与苏州大学签约四方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2023年4月,苏州大学共青团与青年发展研究院揭牌。9月22日,苏州大学牵头组建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9日,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成立。11月8日,苏州大学—吴中临床医学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举行。
2024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正式揭牌。5月,苏州大学—太阳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苏州大学人道主义问题治理研究院、红十字运动文献中心揭牌。12月,苏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3月,苏州大学-阿利斯数智时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4月,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航天科工空天动力研究院(苏州)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大学共建合作协议签约活动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举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