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冶金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物流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采矿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材料物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安全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7
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0
中欧工程教育联盟名单 NO.2
中国十大科技大学 NO.4
北京高科学校名单 NO.4
北京十大名校 NO.10
10所考研比较好的理工类大学 NO.10
中国很难考的十所理工类大学 NO.11
中国十大理工类大学 NO.13
开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的大学 NO.1
理科生考研十大热门大学 NO.6
北京科技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作为首个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学校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思想教育研究》《Materials Genome Engineering Advances》(《材料基因工程前沿(英文)》)《Green and Smart Mining Engineering》(《绿色与智能矿业工程(英文)》)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已形成全日制本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等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2022年两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设计学、纳米科学与工程、文物等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暑期实践大学TOP10——最佳社会实践大学,获得首都高校最高集体荣誉“挑战杯”,多次捧得全国“优胜杯”。2024年在“挑战杯”创业竞赛中获奖总数全国第一。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420多个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学校持续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6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持续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钢铁学院。同年4月,北洋大学冶金系和采矿系、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山西大学冶金系、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和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清华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在清华大学内正式组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53年8月,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从清华大学迁到海淀区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国家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学校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1997年5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学校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007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4年,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016年,学校入选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年,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4月,北京科技大学启动雄安校区规划,占地面积2450亩。12月,北京科技大学青田新材料研究院在青田揭牌成立。
2023年3月,成为“中俄文化艺术大学联盟”中方成员高校。9月,北京科技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9月,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1月,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单位。
2024年1月,北京科技大学细粒矿物高效利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4月,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10月,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成立。12月,北京科技大学宣布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名,并成立未来城市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同月,该校正式成立北京科技大学群团发展研究院。
2025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成立。3月,北京科技大学高精尖学院揭牌成立。4月,北京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芯片关键材料与技术集成创新中心揭牌。4月,永锋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