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
1945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接受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绘画则以山水为主,精于书画理论,著述甚丰。
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其间他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他的诗文书画艺术也不断成熟发展。
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
1981年9月,应邀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讲学。由于他在日本书画艺术界的影响,其在日本的一些书画界朋友专门投资建设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1983年7月,日本东京银座鸠居堂画廊举办了王学仲个人画展。
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
《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四季繁荣图》《垂杨饮马图》《双鲤图》《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王学仲美术论》《王学仲书法论》《王学仲书画诗文集》《夜泊画集》等
王学仲作品对王学仲的山水作品作一次技术性的分解,他的技法也完全地体现了“欧风汉骨”这样的文化主张,和齐白石流派的山水画家,比如齐本人和陈子庄不同,他的技法,不是在传统内部求变异,而庶几近于徐悲鸿的不分主次融合东西,作品中色彩的迭加甚或更近于西画技法,同时,也受到刘国松拓印技艺的启发,但所有的一切,又形成如此纯粹的传统氛围。这种氛围,突破了数百年来的柔弱和谦退,是主流文化,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是大汉精神的追忆和发扬,充溢着横槊赋诗,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这种纯粹的大汉意境,一方面在于自身的诗人素质,使他具备大方向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分解到技法,不能不钦佩到他对书法理解能力的精深。摇曳多姿,变化万千的线条使作品的中国精神得以凸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线也许是绘画中中国味道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综合多变的技法表现纯之又纯的大汉精神、阳刚之美,正是王学仲得以侪身大匠行列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