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大美食街 NO.2
四川省十大美食街 NO.2
中国十大古街 NO.3
成都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NO.4
成都十大街巷·广场特色街 NO.4
成都十大城市名片 NO.5
成都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NO.9
中国十大适合街拍的地方 NO.12
中国十大最美街巷 NO.13
中国十大美食街排行 NO.14
成都青羊十大景点 NO.1
中国十大购物街 NO.7
成都十大地标建筑 NO.11
成都十大适合开店的商业街 NO.1

x7
五星好评
宽窄巷子由: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占地80多亩;剩下的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
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
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
窄巷子:一条小资较为喜欢的情调延长线
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
井巷子:一处市井老成都的情景再现
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清代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
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较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
德门仁里位于宽巷子8号,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院落,真实还原了川西人家某一天的生活情景;曾是电视剧《林师傅在首尔》取景地之一。如今是一家精品酒店,充分展现了宽窄巷子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砖》文化景观墙是井巷子中一条400米长的东西走向的雕塑墙,是中国第一个以砖为载体的博物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的创作,垒砌成台、城、壁、道、碑、门等成都的历史文化片段,阐述着千年成都,演绎了百年历史。文化墙的西段,从“宝墩遗城、金沙竹泥”到“羊子土坯、秦筑城廓”,再从“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到“宋砖古道、明末毁城”。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
小洋楼位于宽窄巷子内,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时,军人被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直至去世。
出租:长顺上街出租点、下同仁路出租点。
公交车线路:宽窄巷子邻近于天府广场、人民公园、琴台路、百花潭公园等。可以乘坐:5路、13路、43路、47路、58路、64路、78路、81路、163路等公交车在“金河路”站下车,或乘坐62路、70路、93路、163路、340路等公交车在“长顺上街”站下车。
地铁:地铁4号线宽窄巷子站。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
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
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市井生活的较好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
宽窄巷子地处城市中心区,在成都市总体战略布局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体系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
中国的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
建筑价值
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规划与建筑的独特风格:完整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结合,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的结合,民国时期的西洋建筑与川西民居的结合。这些特征造就了宽窄巷子的建筑艺术特色,使之成为当今城市风貌趋同大潮中稀缺的城市文化资源。
宽窄巷子作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2009年“中国娇子天府榜样2009年度传媒大奖”、2010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奖“文献奖”、四川省级历史义化名街、建没成都杰出事件奖、2011年成都新十景、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年度设计奖“没计应川奖”等称号。
2009年开始,宽窄巷子每年3-4月推出以“宽窄茶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新生活方式完美融合,让“宽窄茶会”成为成都茶文化名片、成为新的茶文化发生地,让游客在宽窄巷子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成都休闲生活方式。
2010年至2015年,宽窄巷子陆续举办了“宽窄街头音乐季”、“夏日复苏乐动宽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街头音乐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宽窄巷子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包容气质,使宽窄巷子成为成都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引领成都时尚文化的潮流。
宽窄巷子跨年摇滚音乐会是成都原创音乐活动中的演出活动品牌,在全国各地众多的音乐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宽窄讲堂每月举办一次,围绕“摆成都文化、谈人生百味、聊宽窄古今、论热点现象、享天下艺术”等方面开展的公益性文化讲堂。让游客能够感受到地道的成都文化、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让成都传统的文化和人文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从历史、人文、建筑、美食等方面细数成都的经典之处,向大众呈现精彩鲜明的成都特色,展现一个不可错过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