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是海南现存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宇,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群占地658平方米,呈现南洋风格立面与中国传统抬梁式结构的复合特征。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包含正殿、拜亭及厢房,供奉5.8吨汉白玉妈祖雕像,保存有明代'天妃田记'石碑等珍贵文物。
该建筑群承载着海口700余年的海上贸易文化记忆,见证了闽粤移民开发海南的历史进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举行的妈祖诞辰祭典吸引数万信众,其"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深刻影响着琼州渔民群体。2013年完成整体修缮后,成为骑楼老街文化旅游区核心景点。
整体布局保留"前殿后寝"传统规制,现存建筑群包含:
南洋风格门楼:高7.2米,立面装饰洛可可风格卷草纹,镶嵌'富昌''宝丰堂'等商号牌匾
正殿:七架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覆青灰筒瓦,檐下透雕"双龙戏珠"雀替
东厢房:设有妈祖文化展厅,展陈清代鎏金木雕天后神龛等23件文物。
殿内核心文物为2019年落成的汉白玉妈祖立像,通高3.23米,象征妈祖诞辰日期。庭院现存元代石雕香炉1尊,铭文记载至正三年(1343年)潮州匠人制作信息。
始建可追溯至元代(约1320年),由苏、福、广、潮、琼五府商人集资兴建,初名环海坊。明洪武年间扩建为三进院落格局,清雍正七年(1729年)进行大规模修缮,形成'南洋门面、中式殿堂'的独特形制。
1942年遭日军轰炸损毁部分建筑,现存正殿梁架保留明代营造法式特征。2000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晋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完成防潮防蛀专项修缮,恢复彩绘纹样。
作为海南妈祖信仰源头,其发展脉络印证了三个历史阶段:
1.元代:护航海运的民间信仰场所
2.清代:琼州商帮议事中心,现存同治年间'琼州会馆'石碑
3.现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节点
宫内保存的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天妃田记》碑刻,详细记载明代琼州官府划拨祭田70亩的管理细则,是研究古代庙产制度的重要史料。
2003年启动首轮抢险加固,重点修复严重倾斜的东侧山墙。2012年完成木构架整体纠偏,采用传统"偷梁换柱"工艺更换12根糟朽金柱。2023年实施的防潮工程增设双层防潮层,有效控制建筑内部湿度。
年度重要仪式包括:
正月十五:祈福灯笼悬挂仪式,沿袭清代'千灯引航'习俗。
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大典,包含三献礼、八佾舞等传统仪轨。
九月初九:海祭仪式,于海口湾举行仿古祭祀船队巡游。
日常信众可参与掷筊求签、许愿树祈福等活动,庙方提供免费平安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