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红崖子沟,坐落在湟水北岸。这座古寺原名金刚崖寺,藏语中被称为玛藏观。它始建于11世纪,与藏传佛教史上的“下路宏传”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寺庙内曾供奉着喇勤·贡巴饶赛的泥塑佛像,而山崖下现存的石雕佛像,藏语中称为弥勒望河,古朴而浑厚,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象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
白马寺总面积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经堂、僧舍、石窟、金刚佛像、和大佛塔组成。“白马寺”的来历传说较多,明万历十二年(1584),第三世达赖去佑宁寺等地途经此地,传说坐骑死去,遂塑白马于寺,故名“白马寺”者为一种;该寺为安多地区首建的佛寺,类似河南的白马寺,故名者为一种。该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刚雕像,背依险峰、面向湟水、目视前方、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称“金刚窟寺”。白马寺又称“觉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贡巴饶赛于此地“自觉”“化众”,开启后弘法道,直到圆寂。由于白马寺历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经清代、民国、文革三次被毁。1980年8月17日该重新得互开放,陆续修建了经堂、僧舍,吸引着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观有大经堂、金刚亭、金刚崖、金刚佛像、湟水河风光等等。
大经堂:三层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有白马奔驰壁画,二层有观音菩萨塑像,三层有喇勤•贡巴饶赛塑像。
金刚亭:位于大经堂左下方,为批檐歇山项。
金刚石雕像:5岁身量,为坐状,通高3.7米,佛座宽2.35米,雕像古朴浑厚、轮廓粗犷、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
此外,互助境内还有天门寺、馒头寺、甘冲寺、扎隆寺、花园寺、松番寺等宗教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
白马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时更名为金刚崖寺,因山崖上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寺庙周围的绿荫和古老的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体,成为游客们探访历史和感受文化的重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