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武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古城内书院街宣化坊北,是古城"左文右武"礼制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群坐北朝南,采用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分布着戏楼、献殿、正殿等核心建筑,两侧配有钟鼓楼、配殿等附属设施,屋顶采用琉璃瓦兽装饰,融合宫殿规制与宗祠建筑特征。始建年代不详,清代历经多次修缮,现存戏楼为元代风格木构建筑主体,2018-2022年开展系统性修复后对外开放。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庙不仅是关公信仰的祭祀场所,更是研究晋商信义文化和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物例证。
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戏楼、献殿、正殿三重主体建筑。东侧偏院为附属建筑区,西侧配属钟鼓楼及厢房。戏楼采用卷棚式歇山顶构造,中央垂花门楹联保存完好,正殿面阔五间,殿顶装饰36位名将故事的彩色悬塑。复建后的山门殿采用硬山顶形制,与原有古建形成完整序列。
根据清代碑刻记载,建筑群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同治九年(1870年)进行过三次大规模修缮。2018年启动系统性修复工程,依据《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实施"修旧如旧"方案,重建山门殿、钟鼓楼等建筑,2022年7月完成主体修复并正式开放。现仅存元代戏楼和清代正殿为原始建筑,占地面积约为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主殿供奉蜀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塑像,两侧配殿设历代名将祭祀牌位。戏楼承担祭祀典礼中的戏剧表演功能,现存清代舞台题记记载道光年间演出记录。院内保留同治年间铸铁香炉,炉身铭文详细记载当地商号捐资名录。
与文庙共同构成"东文西武"的城市空间格局,体现古代县级行政中心的礼制规范。建筑装饰融合儒释道元素,正殿鸱吻采用佛教莲花纹样,檐下斗拱呈现道教八卦符号。现存光绪年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晋商票号协同管理庙产的独特制度。
2022年修复工程重建山门、钟鼓楼等12座建筑,修复面积达3800平方米。采取数字化测绘技术对戏楼木构件进行编号保护,正殿壁画实施化学加固处理。日常维护由平遥县文物局专项基金支持,每月开展建筑沉降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