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东正教堂即圣母帡幪教堂,是哈尔滨市保存较为完整的拜占庭风格宗教建筑。该教堂始建于1902年,最初为石结构祈祷所,1922年新建木结构教堂,1930年迁至现址并改建为砖石结构。建筑参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非亚大教堂风格,白色清水砖墙与绿色穹顶构成其标志性特征。作为中东铁路时期历史见证,教堂与圣索菲亚教堂、极乐寺共同构成哈尔滨宗教建筑群。现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开放外观参观。
主体建筑采用砖石结构与木结构相结合,墙面由白色清水砖砌筑,顶部设置三个绿色穹顶,其中主穹顶直径达10米。圆形拱窗装饰以铁艺花纹,入口处设八边形钟楼。内部保留高耸穹顶结构,墙面装饰宗教壁画与圣像画作品。建筑基座采用花岗岩砌筑,门窗边框使用铁红色装饰线条形成视觉对比。
游客可通过医大一院公交站步行150米抵达,参观范围限于建筑外观及庭院。教堂南侧保留二十世纪初俄式铁艺围栏,北侧碑林记载教堂营建历史。因文物保护需要,2025年起暂停内部参观活动。冬季建议选择午后时段参观以避免积雪影响拍摄效果。
1902年建造石结构祈祷所,主要服务乌克兰籍教徒,民间称'乌克兰教堂'。1922年中东铁路局在东侧新建木结构教堂,用于纪念在中东铁路建设、义和团运动及日俄战争中死亡的俄籍人员;1930年迁至现址(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由俄罗斯建筑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在木结构基础上重建为砖石结构教堂。
作为中国境内罕见的拜占庭风格教堂,其洋葱头穹顶造型与十字形平面布局在东北地区具有独特性。建筑群包含墓地礼拜堂、钟楼和神职人员用房,完整保留20世纪初东正教传入哈尔滨时期的宗教活动格局。现存的希腊式圣幛与铜制吊灯为1930年代从莫斯科运抵的原物,具有重要艺术研究价值。
现存建筑基址原为俄国人墓地,1902年俄侨在此建立简易祈祷所。1922年扩建时形成'双教堂'格局——木结构新堂与石结构旧堂并存。1930年改建工程拆除原墓地设施,将教堂整体西移并抬高地基1.5米以规避水患。现址占地面积扩展至2100平方米,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纪念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