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埃拉教堂(原德国路德会教堂)位于中国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始建于1916年,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现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采用红墙绿顶的主体结构,尖塔、拱券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窗等元素凸显北欧哥特式特征,内部空间高旷,光线通过花窗营造宗教氛围。
该教堂的建立与中东铁路发展相关,最初由德国侨民倡议修建,中东铁路局提供土地及建材支持。1914年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主持开堂,专供德国侨民及领事馆信徒使用。建筑设计中为适应哈尔滨寒冷气候,采用铁皮尖顶、加厚墙体并减少层叠窗户。教堂于1967年关闭,1980年修复后重新开放,延续宗教功能至今。
在南岗区东大直街上,有一座北欧风格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造型别致的尖塔,线条明快,圆形尖角门道,张显个性,拱券飞扶壁,精巧玲珑;红墙绿顶的建筑主体,彩色玻璃镶嵌的窗花,营造出一种崇高而又宁静,温馨而又神秘的感觉。这是建于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来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现在是市级一类保护建筑。
基督教传播很广,信奉基督教徒们相信耶稣,因为上帝通过他行事。一个人需要具有自我牺牲的苦难经历,以此表达造物主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慈爱意图。教堂是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的中心。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要去教堂听“弥撒”,即做礼拜。由此,教堂的建筑显得十分重要。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的建筑具有鲜明的个性,指向天空的尖顶,高旷的内部空间,渲染着神秘崇高的宗教气氛。哥特式的教堂有别于古希腊柱廊式建筑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以与外界隔绝的内部空间为基础,营造出基督徒心神收敛,向往天国的和美,因此,在室内光线的处理上,较多的运用了暗色,阳光被挡在外,通过彩色玻璃只透过一丝丝暗淡的余晖。哈尔滨的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平方米,是一座属德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北欧的哥特建筑风格不讲究立面上的水平划分,注重垂直划分,因此更密更突出。拱的样式非常俭朴。这座教堂在外形上朴实无华,外壁极少雕饰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顶,为了减轻屋顶的重量采用铁皮盖。加厚了墙壁,减少了层叠的窗户,以此适应了哈尔滨气候寒冷的特点。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沉重的雕花大门,各种花格组成的窗户,当阳光由彩色花窗射进教堂时,变幻闪烁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气氛。这座教堂1967年关闭,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5日重新开放。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俄国人基督教陆续传入哈尔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国布拉格维申思科教会的派遣,来到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教浸信会,地址在南岗区马家沟,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会。建立之初,德国侨民基督教徒也参加这个教堂礼拜。到了1914年,德国人阿斯多尼亚,利多瓦倡议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选在今日的东大直街上,有中东铁路局拨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主持开堂。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