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天主教总堂位于鹿城区周宅祠巷38号,建于1888年,建筑面积4731平方米,为哥特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由傅貌禄设计监造,采用尖塔、尖拱券顶等典型哥特式元素,同时融入坐北朝南的本地建筑朝向特色。作为温州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其建造背景与《中英烟台条约》后温州开埠历史紧密相关。
整体布局呈横向扩展,功能分区包含公共活动区、办公区及生活设施区:
保禄大堂为建筑核心,高32米,立面保留方形塔楼结构,原为三层设计,抗战期间顶层被毁后改建为两层。
立面采用彩色玻璃窗与宗教图案堆塑装饰,堂内悬挂15幅宗教油画。
突破西方教堂传统坐西朝东布局,调整为坐北朝南以适应本地气候。
采用'重外轻内'设计理念:外立面运用西式尖拱券、束柱等元素,内部保留中式空间组织方式。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原址位于花柳圹巷,1876年迁建至现址,1884年焚毁后于1888年重建。1888年由国籍神父傅貌禄设计监造重建,1891年竣工形成现存主体建筑。1949年划为永嘉教区,1958年改称温州教区,1989年恢复宗教活动后持续使用至今。
2005年5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登录名称为"温州天主教总堂",文物类型归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涵盖主体建筑及附属院落,着重保护其哥特式建筑构件与历史空间格局。
截至2025年,承担温州教区宗教活动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
西侧保禄大堂定期举行弥撒等宗教仪式,可容纳千余人参与
中部神父楼设有教区公署办公室,管理温州地区教务工作
北侧保禄学堂改造为宗教文化展示空间,陈列教会历史档案
建筑群现存清末建造的中式用房12间,保留有1888年重建时期的砖石砌筑工艺。2010年代完成整体修缮工程,重点修复塔楼尖顶与彩色玻璃窗等特征构件,维持建筑原有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