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中国十大科技大学 NO.2
机械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机械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中国建筑新八校 NO.3
中国中部十大名校 NO.2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新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环境设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临床医学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生物制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轮机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广播电视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基础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城乡规划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传播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市场营销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工业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武汉最大的十所大学 NO.2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中国211大学十大名校 NO.5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儿科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播音主持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法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数字经济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生殖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中国十大研究生院校 NO.8
计算机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物理学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广告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护理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国际商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信息安全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经济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中国985工程十大名校 NO.11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建筑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自动化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药学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通信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中国十大国际知名高校 NO.11
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工程力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3
社会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3
生物科学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4
应用物理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4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5
德语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5
中国十大名牌大学 NO.16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9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0
武汉市十大名校 NO.1
湖北十大名校 NO.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四大工学院学校名单 NO.1
中坚九校名单 NO.1
华中地区十大名校 NO.1
机械五虎大学名单 NO.3
湖北十大最美大学 NO.4
电气二龙四虎高校名单 NO.5
军地四医学校名单 NO.6
10所考研比较好的医学类大学 NO.6
北约十三校名单 NO.6
全国理科较难考的十所大学 NO.8
香港高才通资格内地院校名单 NO.9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中国十大综合类大学 NO.9
全国十大国优计划试点高校 NO.9
人工智能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中国就业率高的10所大学 NO.11
中国在校人数多的十所大学 NO.11
南方十大名校 NO.11
中国院士数量较多的10所大学 NO.13
中国男生比例高的10所大学 NO.13
中国难考的十所大学 NO.17
中国十大科研机构 NO.19
理科生考研十大热门大学 NO.3
基础医学类“101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NO.3
物理类“101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NO.5
全国综合类211大学名单 NO.8
计算机类“101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NO.9
数学类“101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NO.14

x21
五星好评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截至2022年9月,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12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共有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952年,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
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批准成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88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定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
1952年前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学校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国家合并中南地区四所工程类专科学校成立了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后更名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2000年5月26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2021年1月,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5月,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7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在武汉同时揭牌成立。 7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中科技大学-东软集团智慧校园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月,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名单。10月,发起成立中德医学教育联盟。10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
2023年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启动。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4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5月9日,湖北省教育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 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工。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揭牌。9月12日,牵头成立湖北省航空航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0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10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新人文”研究中心;12月20日,牵头成立数字产业与智能计算产教融合共同体、湖北省模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3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百度飞桨AI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成立;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成立;5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本科专业,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
以上数据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