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活动原因及特点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八度知识人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普遍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偏年轻的客观情况,使得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率较高。因此更加要采取相应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活动原因及特点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新的世纪,他们时逢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改变国家面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也有极少数青少年,由于自身或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教训十分深刻。为了解当今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剖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应对之策,努力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特点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除具备一般性犯罪的形式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犯罪活动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心理、生理还不成熟,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担心遇到被害人的反抗而不能得逞,为达到犯罪的目的他们往往采取团伙作案,以此减轻自身的恐惧心理,作出一个人不敢为的暴力犯罪。

2、犯罪手段暴力化  

极少数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对宣扬暴力的影视节目津津乐道,甚至刻意模仿,有的动不动就用打碎的啤酒瓶、刀子等尖锐凶器朝被害人身体的要害部位猛刺、乱扎置人于死地而不顾,导致血案发生。

3、犯罪方式成人化  

在青少年犯罪中,犯罪方式日益成人经,他们模仿电影、电视剧中的某些情节,采取绑架、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敲诈勒索,声称如果不把他们索要的现金送到指定的地点就撕票。

4、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理发育年龄大大提高,而由于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龄化。

二、青少年犯罪活动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存在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这对幼雅、敏感而易于情绪化的青少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并诱发青少年犯罪、堕落、报复等不良心理。由社会腐败而导致的丑恶现象和形成的高消费浪潮,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贪图物质享受,导致不良后果。

2、不良文艺作品的污染  

文学、影视作品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很大。好的文学、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推动作用,劣质文学、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如有些文学、影视作品在有关“青红帮”、“斧头帮”的仿真描绘,成了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与此有关。而对杀人、纵火、绑架、色情细节的渲染,使毫无戒备的青少年不经意地受到侵害。

3、文化娱乐场所的诱惑

当前,社会上绝大多数文化娱乐场所均以赚钱为第一要义。经营者大多把青少年当成摇钱树,那些不规范的游戏机厅、录相厅、网吧就是典型的例子。有关部门虽明令禁止未成年人入内,但效果并不明显。业主依然我行我素,照样毒害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发燕尾服,一些青少年的文化娱乐消费欲望日益膨胀,但手头缺钱,遂产生偷盗、抢劫等邪念及行为。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优美乐章。但在现实的社会中,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具体表现为:

1、家庭管教溺爱

许多爱长忙于官场上的繁琐事务和商场上赚钱而无瑕顾及孩子的成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闻不问,放手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孩子的教育出现了真空。这样的家庭一旦孩子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失误,就会无所适从。

2、家庭管教不当

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讲方法,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出现问题,轻者训斥,重者拳头加棍棒。有的还将孩子打伤。上述结局不仅仅给孩子的皮肉造成痛苦,更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永久的伤害。

3、家长素质不高

现在离婚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其父(或母)一方养育孩子,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缺陷。有这种不健全心理的孩子在成长当是易受到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统计,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生活在残缺家庭的占80%以上。

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学习,整天打麻将等。要求孩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而自己却制造和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等等。这些家长忘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即“身教重于言教”。

(三)学校原因

1、学校长期推行应试教育

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千军万马挤上独木桥的现象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分数线依然是学生的生命线,学生常有一种无名的恐惧感、压抑感。而这种压力一旦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些平时貌似平静、腼腆实则脆弱、偏激的孩子就会做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异常举动来,不是伤人就是自虐,徒生悲剧。

2、问题学生受到不公正待遇  

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得到宠爱,表现差的学生受到嫌弃,此种情况在学校较常见。据调查,犯罪的未成年人在校时被驱逐出教室的占21%,经常挨训的占14%,老师讨厌的占11%。由此可见,教育者的教育态度存在着缺陷。

学校在课程教学中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必要的剖析,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如何抵御丑恶风气侵袭的专门课程,学生缺乏免疫力和适应性。学校只注重管,而忽视教。学校教育的偏差,不仅“造就”了一些危害校园的“害群之马”,而且培养了为数不少的懦弱学生。许多学生面对来自同龄人的威胁和不法侵害时竟束手无策。

3、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从整体上讲,大多数教师能为人师表,做出表率的。但有个别文化、道德素质不高的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甚至打骂、体罚学生,在这些受害的学生身上,心灵长期受到困扰,回报给社会的报复行为只能导致一些人的违法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的措施  

根据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要建立起“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遏制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方面

1、尽快建立全社会的预防机制

首先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尽快建立起政出一门、统一号令,能够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合力的预防体系,设置专门机构,建立工作网络,落实经费;二是尽快健全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的预警系统,发挥其超前防范报警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入手做好社会控制工作。在社区里普遍建立起青少年教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活动站、 图书馆(室)、法制学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社会工作站等组织机构。

2、创造学生健康成长外部环境

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诱发青少年犯罪,而且直接干扰青少年的转化。政府和各级执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立法整治,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反邪等项工作,净化社会环境,铲除诱发和滋生青少年的社会土壤,同时要对社会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不良网吧进行彻底整顿,并实施长效管理,使其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将其变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阵地。

3、努力做好问题学生帮教工作

 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染有恶习,边改边犯,屡教不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校要建立帮教转化责任制,实施“一把手”工程。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案犯不要歧视、嫌弃,更不能放任不管,应给予更多的关心、爱心、耐心和帮助,促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有机会改邪归正,回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二)家庭方面

1、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

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要改掉三种毛病:一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的状况;二是过分溺爱的状况;三是训斥加棍棒的状况。上述三种状况的存在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学会心理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德。

2、强化防范意识,承担应尽义务

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认真学习,自己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教育孩子要做诚实的人,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同时,家庭要强化防范意识,一是要掌握孩子的消费来源,二是留意孩子结交的朋友,三是警惕孩子的谎言。如出现一些违法的苗头,应及早加以纠正。将其苗头消灭在萌芽不留后患。

3、提高家长素质,维护家庭团结

要尽量减少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要珍惜亲情,承担责任,保持稳定和温馨和家庭环境。事实表明,和睦、完整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即使在特殊情况下也不要忘记抚养、管教的责任,要给孩子以温暖。

(三)学校方面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学校要切实履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具体做到:驾驶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校园暴力事件的防范工作;教育管理要到位。要减少甚至杜绝流失生、辍学生、减少厌学、逃学现象发生,遏制“三不管”现象增强的势头。学校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会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的趋势,对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必将起到很大作用。

2、驾驶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随挫折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犯罪的形成,都是由一般性的违法活动演变而来,而违法活动都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只有在学校中坚持不断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必要的机构(如心理咨询室等),配备专职教师或医生,关心和治病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才能将其违法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会管理教育教师队伍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成效与教师的素质在密切的、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要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绝对不能包庇、纵容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教师必须注意方法的合法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绝对不能野蛮、粗暴,不能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人格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切忌把学生赶出校门。教师应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如果不遵纪守法,学生也会以违法乱纪作为行为方式的选择。教师就成为学生的知心、可靠的朋友,在平等、民主和条件下,互相尊重,才会有交流和沟通,理解和责任,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高考疲惫期怎么度过 高考疲惫期怎么应对
在高考前的几个月,学生们的压力感和疲惫感会逐渐加重。越临近高考,学生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为了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们往往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复习,使得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身心疲惫。那么高考疲惫期怎么应对?下面一起来看看。
早衰的原因_症状表现_不同人群影响_如何调理_食疗方法知识体系
早衰是指人体在年龄较小的阶段开始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生理和心理衰老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外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这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过程。然而,有些人在年轻时就出现了老化的迹象,而且不仅表现在女性身上,还有男性,甚至是儿童,早衰给人们身体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早衰的原因有哪些呢?早衰和更年期的区别是什么?早衰如何调理治疗?本主题带大家去了解早衰的相关知识大全。
早衰 抗衰老 ★★★★
914 2
高考后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考后调整心态的方法
当高考落下帷幕,考前各种紧张备战状态也随之解除,考生和家长似乎都松了口气。然而,另一场严峻的考验也将随之而来,从高度紧张到突然松弛、对考试成绩的不确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问题,虽然绝大部分考生能平稳度过,但仍有一些状况令人堪忧,考生和家长都不能掉以轻心。那么高考后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怎么调整?下面一起来看看。
消极负面情绪有哪些 消极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难免出现消极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它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感情,我们常常被消极情绪所左右,表现成为了“丧”,每天都觉得很丧,觉得没有希望,关于各种消极情绪怎么处理和调控的方法你是否知道?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消极情绪都有哪些,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消极的心态。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如何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青少年期是成长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也是人生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渡期。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控能力比较弱,加上一些不良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多青少年都会遇上社交恐惧、早恋、厌学等等不良的情绪、不良的行为。那么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呢?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维护?下面为您介绍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
1.2w+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