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非遗曲艺有哪些 江苏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苏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南京白局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苏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Ⅴ-1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市评弹团
Ⅴ-1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 曲艺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江苏省演艺集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Ⅴ-2 扬州评话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Ⅴ-2 扬州评话 曲艺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江苏省演艺集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Ⅴ-25 扬州清曲 曲艺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
Ⅴ-38 小热昏 曲艺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江苏省常州市 江苏常州市曲艺团
Ⅴ-50 扬州弹词 曲艺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Ⅴ-73 徐州琴书 曲艺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徐州市 徐州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Ⅴ-81 南京白局 曲艺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
Ⅴ-131 苏北大鼓 曲艺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声明:以上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之曲艺项目介绍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详细>>】
徐州琴书是一种由徐州本地人承认江苏省的戏曲剧种。流传于徐州。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敲碟子,围坐演唱并演奏。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徐州琴书由丝弦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睢宁县庆延举拜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为师,将扬琴艺术引入丝弦。2008年6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徐州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传统曲艺形式。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苏北大鼓多以师承和家传(俗称父子腿),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系一人表演,一面大鼓,两块月牙板(铜或钢)。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唱时左手摇板击节,右手击鼓。说白时放下鼓板,有时以醒木为辅助道具。其唱词严谨,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苏北大鼓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2007年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吴语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一种马路说唱艺术。“小热昏”本意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以该词汇命名的曲艺则是“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但演员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05月20日,杭州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 【 详细>>】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扬州弹词和扬州评话属于姊妹艺术,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发源于扬州,流布于镇江、南京和苏中的里下河一带。代表书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金扇》、《刁刘氏》等。2008年6月7日,扬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50。 【 详细>>】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传统曲艺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非遗名录】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设立“宣布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又称联合国非遗名录。代表作的评选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一次,每次一国只可申报一项,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不占名额。2008年起不再公布,改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替,新名录于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即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个批次的合计。截至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730个。下面本文整理2001-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2001-2024年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名单,具体各国的非遗文化的项目请查看下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
4.4w+ 76
上海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据maigoo小编所知,上海现有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220项,其中包括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本文整理了上海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沪剧、锣鼓书、上海绒绣、顾绣、越剧、浦东说书、毛笔制作技艺等,还为大家盘点了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了解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 ★★★
2.9w+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游艺杂技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有隐约、戏剧、曲艺、舞蹈和游艺杂技等,这些文化底蕴与深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通过美妙的舞姿、动听的声音与动人的故事、充满魅力的表演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传达和讲述给后人。今天MAIGOO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次常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湖南十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湖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千百年来,汉族与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批精深博大、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湖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那么,湖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MAIGOO小编整理了湖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湘绣、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湘剧、湖南花鼓戏、安化黑茶及制作技艺、湖南皮影戏、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湘昆、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等,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 ★★★
5.3w+ 86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原则之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还不断地将天才般的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998人,以下是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