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榜单研究员314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导语
山西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那么山西国家级非遗文化有哪些被?本文盘点了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左权开花调、董永传说、五台山佛乐、晋剧、秧歌戏、北路梆子、锣鼓杂戏等,下面随买购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权开花调,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左权民歌风格在隋代开始形成,20世纪30年代,左权开花调从左权民歌中派生出来。左权开花调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左权开花调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详细>>】
山西非物质文化有哪些?董永传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传说在中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2006年5月20日,董永传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五台山佛乐,是流行于山西省五台县五台山一带的传统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五台山佛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MaiGoo小编了解,五台山佛乐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2006年5月20日,五台山佛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晋剧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2006年0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秧歌戏是在中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中国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扭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行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并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2006年5月20日,秧歌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在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如武戏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之类,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2006年5月,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 详细>>】
《杨家将传说》是西北地区一种以民间说唱方式表达的文学,杨家将的故事由来已久,早在宋代便开始流传,明代熊大木写了虚实杂糅的《杨家将演义》一书,表现杨家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杀敌的业绩,使传说有了更完整的故事。说唱版《杨家将传说》在山西出世,添补了中国汉族史诗上的空白。杨家将传说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杨家将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 详细>>】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因演出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主要在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演出时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高亢悲壮;歌戏互补,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的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是山西省平遥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平遥漆器工艺文化不但在山西文化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全国漆艺发展史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山西历史文化名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名称 遗产项目编号
左权开花调 Ⅱ-1
董永传说 Ⅰ-9
五台山佛乐 Ⅱ-66
晋剧 Ⅳ-18
秧歌戏 Ⅳ-70
北路梆子 Ⅳ-20
锣鼓杂戏 Ⅳ-88
杨家将传说 Ⅰ-34
上党八音会 Ⅱ-58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Ⅷ-51
牛郎织女传说 Ⅰ-36
剪纸 世界非遗,Ⅶ-16(国家级)
皮影戏 世界非遗,Ⅳ-91(国家级)
狮舞 Ⅲ-5
莲花落 Ⅴ-97
木偶戏 Ⅳ-92
麒麟舞 Ⅲ-43
唢呐艺术 Ⅱ-37
傩戏 Ⅳ-89
傩舞 Ⅲ-7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推荐入榜>>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那么云南非物质文化有哪些呢?本文整理了云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傣族孔雀舞、傣族泼水节、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织锦技艺、阿诗玛、彝族海菜腔、傣剧、白族扎染技艺等非遗项目,下面maigoo小编还盘点了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 ★★★
3.2w+ 25
海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民间文化极其丰富,且颇具深厚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海南的文化遗产吗?本文MAIgoo小编整理了海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节、儋州调声、海南椰雕、琼剧、崖州民歌、黎族竹木器乐、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服饰、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了解更多海南非遗文化请看下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 ★★★
2.3w+ 5
中国十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代表性国家级非遗项目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国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万余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43项,那么中国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中国传统医药代表针灸、中国传统体育游艺类代表太极拳、中国传统音乐代表古琴艺术、中国传统美术代表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民俗代表春节、中国传统戏剧代表京剧、中国传统舞蹈代表秧歌、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代表牛郎织女等,了解更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请浏览本文。
内蒙古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你知道内蒙古有哪些非遗文化吗?下面MAIgoo小编整理了内蒙古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音乐呼麦、蒙古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草原盛会那达幕,还有蒙古族长调民歌、祭敖包、蒙古包营造技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了解更多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蒙古 ★★★
2.2w+ 9
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本文整理了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梅戏、徽剧、珠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凤阳花鼓、花鼓灯、孔雀东南飞传说、淮北梆子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下面一起随MAIgoo编辑来看看这些安徽非遗文化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
3.1w+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