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地方传统曲艺形式。据《松江县志》记载,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现今主要流传于浙江平湖一代,上海西部亦有保留。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平湖钹子书这一种地方传统艺术,不但给人带来了欢乐,还传播了一些文学和历史的知识,有些老农民不识字,讲起“三国”、“水浒”来却是头头是道,这都应该归功于听钹子书。平湖钹子书2007年底被文化部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详细介绍 PROFILE +

简介

平湖钹子书 又称“说因果”,曾称“农民书”,1956年定名“平湖钹子书”。据《松江县志》记载,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光末年传入浙江平湖县,衍变为浙江省独有的传统曲艺曲种。有说有唱,分“开篇”和“正书”两类。用吴语平湖口音说唱,唱词通俗生动。曲调节奏明快,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之分,具有简练、纯补的地方特色。传统曲目均为一人表演。“钹子”(行话称‘响子’)为民乐打击乐器中之小钹的单面及一根竹筷,演唱者自行击节伴奏。传统曲目有《田十景》、《八窍珠》等一百余本(篇)。现能唱传统长篇曲目的老艺人仅存一、两人,并年近古稀,民间职业艺人甚少。

历史

简介

平湖钹子书是浙江省著名的传统曲艺形式,自明代万历年间产生,至今已历四百多年。原名“说因果”,长时间在室外“立白地”演唱,后来有了中长篇书目,逐步进入堂馆茶室。建国前后,主要是在城乡茶室演出,欣赏对象以农民为主,故更名“农民书”。1958年,正式定名为平湖钹子书,列为浙江省地方曲种。

在平湖、松江一带城乡,流行着一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传统戏曲艺术,名谓“说因果‘,因艺人在演唱时,左手执一钹子,右手持一竹签敲击,作伴奏乐器,故在解放后必称“钹子书”。“说因果”的开山祖师名范昶。抗日战争以前,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城隍庙内的偏殿上,有地尊头戴方巾、身穿海青,一手执钹子,一手握折扇,这便是他的偶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祖师范昶的生日,平湖、松江地区的说因果艺人都要到此聚会祭祀。究其原故,确有平历,这里还涉及到松江名宦董其昌强占民女,被子民抄董宦的一段传说。

明朝时期

据平湖市新埭镇老人王振新提供,他以前听本镇耆老周茂琦讲,说因果的平历是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松江董其昌未入仕途前,曾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交有不少文友,其中,与新埭泖口陆兆芳最称莫逆。董其昌六十寿诞,陆兆芳务了厚礼差遣使女绿英押送到松江。董老而好色,见绿英颇有姿色,用暴力玷污后,复藏娇于白龙潭“护珠阁”。绿英乘隙逃回泖口,董贼唆使其子祖权带领家奴一百多人,夜袭泖口陆家庄,捣毁陆家门庭,劫走绿英,并掳掠财物,当即引起共忿,致有曲本《黑白传》流传于市,因陆秀才肤色较黑,董其昌别号思白,故有“白公子夜袭陆家庄,黑秀才怒斥龙门里”的书目,借此影射,绘声绘色地斥责董贼父子仗势欺人的前因后果。董闻讯后顿然恼羞成怒,要官府严究,奈曲本编者可指,便派奴仆到街坊密查。秉性刚产,仗义执言的范昶得知后,并未屈服,他不愿累及别人,心想,你们官官相护,胡作非为,难道貌岸然在阴曹地府也能任你横行?拼着一死,也决不让你逍遥法外。于是,范昶便到松江城隍庙告阴状,因他平素不善管弦,向庙祝借得一史钹子,边敲击边控诉。众香客听后无不义愤填膺,都说天理难容,来日必遭因果报应。董贼心腹骤至,把范昶逼得愤郁致死。83岁的范母冯氏听到儿子惨死的噩耗后,由范妻龚氏陪同赶到松江龙门里董府讨回公道,董子祖权非但不认姨母(祖权之母与范妻本是同胞姐妹),竟命家奴扯破衣裤当众羞辱,致范母当场暴亡,范妻亦含冤自缢,自此民愤益甚,诉诸公庭,庇护偏袒,案悬不断。众见无济于事,三县(平湖、松江、奉贤)百姓三万余人相率到龙门里,共称报仇。董宦见万民汹汹,知中不济,纠集家奴和打手200多人守卫宅第,有上门论理者,用粪尿从屋上泼出,并飞掷瓦片,致人情愈忿,一举将龙门里和白龙潭的董宦宅第和别墅共200余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尽付一炬,凡衙宇寺院、楼堂馆所董其昌所题匾额,毁击殆尽。事后,官府责成地方缉捕“说因果“的元凶,奈所到之处都有人在敲钹子,说因果,弄不清谁是主犯,而且听了《黑白传》后还十分同情,只得不了了之。

从此,“说因果“就成为平湖、松江一带的地方曲艺而在民间流传下来。敲钹子说因果便成为一部分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

清朝时期

到了清道光二十四年,杭嘉湖道杭州知府朱煌(原平湖县知县)对小说、戏曲、民歌实行高压政策,严禁著作、刻印、市卖、演 唱,违犯者轻者则充军,重者杀头,企图永远禁绝。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饬令上海道立碑永禁戏曲、民歌演唱,对开设戏院、书场自应一律示禁区。曾经盛及一时的花鼓戏、说因果,在各地都遭到官府和乡吏的歧视和扼杀,逼得艺人走投无路,濒临绝境。从业人员迫于一计,从此转入乡村,到农家小茶馆和立白地演出,民间戏曲无法得到发展,艺人文化素质日趋低下,致使艺术水平日渐有退无进。至辛亥革命时,保留的长篇曲本仅存《天宝图》《三侠五义》《四香缘》等40余个,开篇《彭阿培拔翎手》《吕太爷上匾》《东乡十景》等10余篇。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说因果艺人没有固定的书场,都是以单个流散在平湖和松江等地乡村,在小茶馆或立白地演唱,靠听众随意施舍来糊口。也有少数艺人在每年春、秋两季唱“社书“,由各村坊社主包场,作祀神后的馀兴娱乐,酬金稍丰,故艺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

建国后

建国后,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重视,由平湖县人民文化馆将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先后于1950年8月和次年春举办二次艺人讲习班 ,有42人参加,将“说因果”改名为“农民书”,艺人进入城郊和乡镇茶馆,有了固定演出场所。10月,成立“平湖县农民书改进协会”,会员36人。1953年3月成立“平湖县农民书艺人联合会”1956年11月,进行艺人登记,发“演出证”,改名“钹子书”,并成立“平湖县曲艺协会”,会员51人,实行集体管理,分散演出,交纳会费,收入归己。1958年10月组建“平湖县曲艺团”,团员15人,实行“集体经营,分散演出”,收入交公,领取月薪,其余转为半职业艺人或转业务农。

传承

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明智慧的民间说因果艺人创作出了一百四十余个平湖钹子书曲目,其中长篇书目有近一百个,每部书可说唱数月,给浙北及上海松江等十来个县(市、区)的人民群众带来欢乐,曾是这一地区最主要、最受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钹子书曲目中褒忠贬奸、弘扬民族正气、与人为善的主流内涵,一直是流行地区人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教材。直至“文革”前的1964年,仅平湖一地茶室书场的钹子书听众,有票房记载的一年就有76万人次。

形式

演出的曲艺形式有单片和锣鼓两种:

单片

单片,即钹子书,演出形式简便:一只钹子,一根竹签,一把折扇,一块静木,无其它伴奏乐器。演出都为单档,1962年后始有女徒登台。1958年12月,港中公社文工团将钹子 书曲调进行改革,分男女、快慢等板式,以体现剧中人物性格;配上鼓板、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笛子等乐器,由一人发展为多角同台演出。自编《第二次上战场》,参加县业余文艺会演,获得一致赞扬。1960年1月,钹子小戏《母女争先》参加嘉兴专区戏剧会演,被评为“优秀节目”,并参加专区春节慰问团到各县巡回演出,先后尚有城北、新埭、新仓、全塘等10个公社文工团试演钹子戏。1961年,港中文工团被迫解散,“戏改”就此中断。这次尝试为以后的曲调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锣鼓

锣鼓,演唱者左手执小铴锣,右手在胸前挟一小扁鼓,边敲边唱,也称“铴铴书”。据初探,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封土立社,以祈福报功”的“社日祭神”,主持这一祭礼的是“太保”(官名,古代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平湖和松江地区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按时结社,举行祭神仪式,相传,这是古代历史的沿袭,故又称“太保书”。艺人也叫“太保先生”。

影响

钹子书在后世的发展中分为两个流派,主流的便是平湖钹子书、另外上海西部地区亦有流传。钹子书在上海是青浦农村流传较广的一种传统民间曲艺,清末即已形成。钹子书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青浦流行的是西乡调。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曲目有《岳传》、《万花楼》、《天宝图》、《地宝图》等。民间有“听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的谚语。

本县钹子书艺人以练塘地区居多,著名艺人汤永明,解放前在青浦同乐书场演唱《岳飞枪挑小梁王》,曾连演数月。解放后,钹子书是青浦县曲艺队的主要曲种。除演出传统曲目外,也编演一些新的曲目,如《林海雪原》等。1960年,县文工团曾尝试钹子书的改革,编演过《好外婆》等短篇,除自击钹子外,还增加了二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在群众文艺活动中,也常有钹子书演出,并有钹子书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静好经验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
山西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 山西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山西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传更是数不数胜。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用灵巧的手工艺品,比如剪纸等,通过社会生产...
中国十大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曲艺代表曲种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
广东曲艺品种有哪些 广东音乐曲艺种类 广东曲艺文化概述
广东省内的曲艺品种众多,从广义上来说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就有龙舟歌、高州八音锣鼓、信宜采茶调、木鱼书、兴宁市竹板歌、粤曲、粤语讲古、潮州歌册...
浙江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浙江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
浙江是“非遗大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曲艺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众多地域特色鲜明的...
江苏非遗曲艺有哪些 江苏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上...
广东非遗曲艺名录 广东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省...
山东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 山东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山东省地处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东省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遗大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省曲艺非遗项目...
安徽非遗曲艺名录 安徽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
上海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上海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
河北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河北曲艺非遗有哪些项目
曲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通常一个演员模仿多种人物,以“一人多角”的...
北京非遗曲艺有哪些 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
北京建城历史长达3000余年,有着无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项非遗文化都积淀着岁月的痕迹,也饱含着老北京的时代记忆。非遗文化是...
西藏曲艺非遗有哪些项目 西藏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歌舞、传统戏剧、传统藏医药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弥足珍贵。其中上榜国家级...
广西非遗曲艺有哪些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传承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的非物质文化...
天津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非遗曲艺有哪些
传统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非遗曲艺”的精髓在于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依靠心口相传,无形可循,它是开放的,流淌的!表现...
青海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 青海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项目
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内蒙古非遗曲艺有哪些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
黑龙江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黑龙江曲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区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
甘肃非遗曲艺介绍 甘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
甘肃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原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现了甘肃人民的...
陕西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陕西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3个项目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