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1521年3月12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观桥(今属浙江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其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享誉远近。
嘉靖二十年(1541年),入赘绍兴富户潘氏,并随任典史的岳父潘克敬游宦阳江(今属广东),协助办理公文,对官场情况开始有所了解。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设“一枝堂”,招收学童,教私塾以糊口,并且开始追随季本、王畿等人,研习王守仁的学说。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首领俺答率军在北京一带掳掠,史称“庚戌之变”。听闻此讯后,义愤填膺,挥笔创作《今日歌》《二马诗》等,痛斥权臣严嵩误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绍兴府成为烽火之地。其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入胡宗宪幕府,充当幕僚。入幕之初,为胡宗宪创作了《进白鹿表》,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赏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狱中完成《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万历三年(1575年),参加张元忭主持的《会稽县志》编修工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葬于绍兴城南木栅山。死前,写有《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徐文长集》《徐文长三集》《路史分释》《徐文长佚稿》《南词叙录》《四声猿》《歌代啸》《云合奇纵》《南词叙录》等
徐渭打破了以“台阁体”为主导的明代书坛的寂寞,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如果说徐渭的行书已用“己意”实现了对传统笔法的改变,那么,最大的改变是那些高头大轴的中堂行草书。以前说“董其昌破坏了墨法”,在这则要说“徐渭破坏了笔法”。徐渭在书法从卷册翰札的文房把玩转向厅堂展示审美的变革中,实现了作品创作中笔法的改造。《代应制咏剑草书轴》和《代应制咏墨草书轴》是其代表作。徐渭这种借鉴于绘画的点画表现方法,是对晋唐笔法的创造性破坏。对于书法艺术这种美术化倾向的改变。
徐渭的绘画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笔墨挥洒放纵,从而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书写强烈思想情感的最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随意控制笔墨以表现情感的写意花鸟画技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大写意画派的先河,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画风对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其写意画,无论是花卉还是花鸟,皆一挥而就,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对笔下的四时花木,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牡丹之雍容、紫薇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的入木三分,分别舒展九尺与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
徐渭的书法和画法都极为娴熟,功底深厚,他的题字,如他的泼墨写意画,纵横不羁,洋洋洒洒;他的泼墨写意画,融合了精熟的笔法,意趣横生,极富韵味。
陶望龄: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梅国桢:文长病奇于文,人奇于时,诗奇于字,字奇于画,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宗羲: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
黄宾虹:绍兴徐青藤,用笔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来,没有人能赶上他。
陈传席:徐渭是伟大的画家,是真正的绘画界大宗师。他开创的大写意画风形成后,后世凡画大写意者,鲜有不受其影响。这样的大家在画史上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