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纺织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服装设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功能材料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上海十大最美大学 NO.5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公共关系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轻化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上海最大的十所大学 NO.10
全国十大有前途的大学 NO.10
考研比较容易考的十大学校 NO.11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0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名单 NO.4
上海十大名校 NO.9
中国十大设计学院 NO.9
中国十大美术学院 NO.17
全国综合类211大学名单 NO.39
东华大学坐落于上海市,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6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学校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交叉学科十大学科门类。学校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化等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截至2025年4月,学校现有本科生1.5万余人,硕士研究生9400余人,博士研究生2100余人,学历留学生500余人。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入选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和重点试验高校。有效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纺织工程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认证,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通过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与商学院毕业生协会(AMBA&BGA)商科教育认证。
学校积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全日制招生人数研本比大幅度提升;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立钱宝钧学院,设立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高标准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和首批国家级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多年来,学校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居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列。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服务共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联合21个国家40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20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国际组织签署90余份国(境)外交流交换、联合培养协议。与国家开放大学共同携手肯尼亚开放大学设立中非数字教育区域合作中心,成功入选“数字教育”领域“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前身溯源
南通学院纺织科
东华大学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
1912年4月,张謇以大生纱厂工房为教室借资生铁厂厂房为宿舍(后教室也移至铁厂),办起纺织染传习所;同年秋,传习所扩大规模,改称南通纺织学校。
1913年,张謇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改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以高等学校形式为纺织厂培养技术人才,又将该校依附于纺织厂,实行厂校挂钩,以此为开端。1927年,更名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更名为“南通大学纺织科”。1930年,更名为“南通学院纺织科”。
中国纺织工学院
1940年秋(民国29年秋),中国纺织工业补习学校改组为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戈登路1252号。1946年秋(民国35年秋),改名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是年冬,迁至西康路293号。1948年(民国37年),易名中国纺织工学院。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
1936年,在闵行镇东、黄浦江边拓地30余亩,经多方筹备,文绮染织专科学校获准立案,计划招生开学。因抗战爆发,未及开课校舍就被日军占为宪兵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诸文绮便集中财力,恢复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1946年秋又告落成开学,学制三年。
国立交通大学纺织系
1937年,国立交通大学在工学院设立纺织工程系。1940年,学校迁渝,纺织系停办。1946年由陈维稷主持恢复纺织系。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1940年,以培养纺织专门人才、振兴中国纺织工业为办学宗旨,李升伯、张方佐等人在上海创办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后为避免日寇干扰,其暂名为诚孚高级养成所。1944年,学校处境险恶,停止招生。抗战胜利后,定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三年,1946年招生开学。1948年,国内政治动荡,再次停止招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招生。
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1942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部分老校友倡议在上海建立一所专科学校,为纺织工业培养人才,得到纱厂联合会(即苏、浙、皖、沪、鲁、豫六区纺织同业公会)的赞助,成立以纺织企业家为主的校董会,江上达为主席校董,聘请原苏州工专校长邓邦逖为校长,设纺织、机械、染整3个专业。1942年夏,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同年秋,在上海的原苏州工专实习班全体师生转入上海工专。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496号和赵主教路(今五原路)165弄5号两处。1946年,学校改招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撤销应用化学科,增设管理科。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恢复五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学校迁入大西路光华大学旧址办学。
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纺织工业部(是年7月1日更名为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决定将4所私立纺织院校(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组成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由华东纺织管理局局长刘少文,副局长陈易、张锡昌、张方佐及工商界著名人士荣毅仁、刘靖基等人组成校董会,申新纺织公司荣尔仁任校董会主席,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张锡昌任院长。学校属华东纺织管理局与华东教育部双重领导。
合并发展
华东纺织工学院
1951年,国家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纺织工业,整合交通大学纺织工程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纺织工业部。校名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题写。选定上海延安西路与中山西路交叉处的原光华大学校址及附近农田作为新校园基地。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员包括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张方佐,华东纺织管理局副局长、上海纺织工学院院长张锡昌,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朱物华,上海纺织工学院副院长周承佑,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厂长洪沛然,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副主任童润夫,华东教育部负责人唐守愚,华东纺织管理局工务处处长陆芙塘,上海公益工商研究所化工组主任钱宝钧。同年6月,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推举张方佐为筹委会主任;7月,筹委会接收3所合并院系的工作基本完成。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纺织技术专家、教育家张方佐担任首任院长,黄玠然、钱宝钧为副院长。
1952年至1956年,先后有6所院校系科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学院纺织系,学校由此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理工结合的一所纺织高等学府。
1954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是新中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同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
1956年,创办夜大学。
1959年,学校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制丝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更名为苏州纺织工业学院(现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上海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
1969年11月,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4月,学校改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同月,原上海财经学院58名教工转入学校。
1976年,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的环境类学科之一。
1977年10月,学校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录取,本科四年学制。
1978年2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明确恢复学校为全国重点高校,隶属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纺织工业部为主。
1978年10月,学校和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普陀区人民政府、上海石化总厂共同创办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同年,学校成为国内第一批培养管理工程专业研究生单位。
1980年7月,教育部决定恢复学校原校名华东纺织工学院。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
1984年,首次举办中美纺织教育学术研讨会。
中国纺织大学
1985年8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成为上海一所唯一的“国字头”高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新校名“中国纺织大学”。
1986年,学校专门成立奖学金基金会,具体受理社会各界的捐赠。1989年至1992年,由企业和知名人士、教授、专家存款设立“五爱奖学金”、“陈维稷奖学金”、“梁溪唐氏奖学金”、“诚孚同学联谊会奖学金”、“纺织工程学会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和“美国杜邦公司奖学金”等。
1988年,学校接受第一位来自日本的自费汉语生,也是全国工科院校接受的第一位汉语自费留学生。
1991年,获批设立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纺织工业部授予学校“廉政先进单位”称号。
1992年,学校开始招收首位外国博士生,也是由中国培养的第一位韩国博士生,于1995年7月毕业。
1993年,学校设立国内高校第一个计算机通信专业,由计算机科学系和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合作创办。
1994年,中国纺织总会决定把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中国纺织大学无锡校区,同时保留“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校名,直至2003年。
1995年起,学校每年承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装论坛。同年9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 学校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7年,通过“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
1998年,学校转由教育部管理,并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共管。同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1999年8月30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长宁路1187号原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址)并入中国纺织大学。9月1日,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暨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上海纺专原址成为东华大学长宁路校区(直至2006年7月,土地置换后被改建为长宁来福士广场)。
东华大学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同年,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2002年9月,学校与IBM公司签订协议共建电子商务学科。10月,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同月17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奠基开工典礼举行。
2003年9月,首批03届学生进驻松江校区。10月,东华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11月12日,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庆祝大会上,东华大学获得总装备部、科工委的通报嘉奖和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发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奖励证书”。同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2005年1月,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5月,学校获准成为全国32所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东华大学也是上海非艺术类高校中唯一获准开展该项教育的高校。6月,成为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同月,学校连续5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10月,学校获“2004年度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2月,学校被评为200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6年底,占地约1500亩的松江校区全面建成。
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同年,入选“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自2008年开始实施。
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2010年4月,学校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6月,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0年至2011年,学校先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11年1月,学校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荣誉称号。4月,东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7月,施耐德电气公司与东华大学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2012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4年2月,东华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4月24日,2014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在学校举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揭牌。7月,东华大学先后与上海联通、上海移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获批建设“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10月,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同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2015年3月30日,学校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5月,上海高校首个众创空间和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先后在东华大学成立。12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东华大学共建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在学校揭牌。
2016年1月,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3月,学校成为28所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同月,学校与长宁区政府签订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合作协议。5月,学校与松江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
2017年9月21日,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12月,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入选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3月15日,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月27日,学校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获批数量列上海市第一。7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东华大学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高校 ;同月,学校与福建省教育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4月,学校获评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同月,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5月,学校获首批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
2020年3月,东华大学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联盟。9月,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1月,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区校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12月30日,东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12月31日,学校举行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东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仪式。同年,学校入选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机构建设单位。
2021年7月,首批加入沪校苏企联盟。12月,学校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7月,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成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东华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筹建上海中英艺术大学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12月,学校获评“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023年4月,首个全国性艺术类研究生赛事——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由学校首创并落户东华大学。6月,学校牵头成立松江大学城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同月,牵头成立松江大学城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7月,东华大学获颁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健康校园”官方认证。9月,学校举行月球样品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10月,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11月,东华大学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12月,牵头成立全国数字化纺织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1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学校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5月,东华大学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6月,学校与爱丁堡大学续签合作办学协议。10月,优彩资源-东华大学可持续发展聚酯纤维联合研发中心成立。11月,东华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开发的国内首个纤维知识大模型中国纤贝(AlphaFiber1.0)正式发布。11月,东华大学-泰和新材有机高分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成立。12月,东华大学与中国干细胞集团举行“东华大学-中国干细胞集团实习实践基地”签约揭牌仪式。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