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老金计算公式和方法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按国家有关政策计算连续工龄(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参保人,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是指个人历年缴费工资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的平均值。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是个人历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及其利息的总和。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2025年起,退休年龄精确到月份调整。例如,60岁1个月退休计发月数为138.4个月,60岁3个月为137.3个月。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养老金越高。
3、过渡性养老金
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参保人员,还会有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视同缴费年限×过渡系数(1%-1.4%)。
将上述各项养老金相加,即可得出退休养老金工资。不过,具体计算还需结合当地政策和实际情况。
二、如何测算自己的养老金
1、微信或者支付宝登录“电子社保卡”小程序。
2、首页点击“人社办事”,在“社会保障”分类下找到“养老保险待遇测算”。
3、根据本人实际情况,选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测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测算,进入界面填写参数。
4、填好参数后就可以进行测算啦!
三、如何在退休后领取更多养老金
1、提高个人缴费基数
个人缴纳社保的缴费基数越高,退休时每月领取的养老金金额就越高。因此,在办理社保相关手续时,建议选择适当高一些的缴费基数,这样可以提高养老金待遇。但要注意,缴费基数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缴费金额。
2、延长个人缴费年限
个人缴费年限的缩短,意味着个人的养老金待遇会相应减少。延长个人缴费年限可以增加个人的养老保障等级,获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人群,个人缴纳社保的延长能够给他们的养老生活带来更多的保障。
3、非必要别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如果在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的情况下,退休金领取的时间就会提前,但领取到的金额却比如果拖到法定领取时间段领取要少。因此,除非有特殊情况需要,一般不建议退休前过早办理手续。最好在法定领取时间段内,尽可能争取更高的养老保障金。
4、求职首选事业单位、国企
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企业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津贴、补贴和福利待遇,比如年终奖、住房补贴、医疗保障等。在职期间,这些单位的社保缴费基数往往也比较高,通常是企业职工缴费的3-4倍,相应的养老金待遇自然也会较高。
5、延迟退休
随着国家不断提高退休年龄,许多人都在考虑是否延迟退休以获得更高的养老保障金,但是延迟退休并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如果身体状况欠佳,或者工作岗位相对危险和劳累,那么延迟退休可能反而对身体造成更大的风险。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竞争力也会逐渐下降,同时一些组织和企业对年龄也会有一定限制,这也增加了延迟退休的难度。
因此,如果考虑延迟退休,建议在具体决策之前需要全面评估自身状况和职业环境。个人的身体状况、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以及社保政策等因素都需要充分考虑。如果一切条件适宜,延迟退休能够保证更多的缴费年限,有利于提高退休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