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传统习俗# 0 0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详细介绍 PROFILE +

简介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在吴堡一带又叫“踩拐子”。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详细

传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人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起源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宗教仪式说”的又一佐证。

艺术源于自然,其实踩高跷是人类与自然条件斗争下的产物。起源的劳动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另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由此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所描绘的酷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形象。另据19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湿常被水淹,那里的住民每当水淹时,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又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记载。

历史发展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北京称为“高跷会”。黄河流域则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现状

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豫北武技高跷,起源于明清之际,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浮山县的武高跷,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首先扭各种场图,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

垣曲县境内的胡村一带,高跷主要是表演特技。这里的高跷表演,不但有盍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这个县的高跷,难度最大的是“上虎梯”。

新绛县境内的柏壁村和交口县的双池镇的“扑蝴蝶”,是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高难度动作的高跷节目。这个节目由三人表演,女青年饰演旦角,挑着蝴蝶前行,男青年饰演小生,持扇扑蝶,小丑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甚为活泼、生动,趣味性很浓。这三人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

稷山县和右玉县的“走兽高跷”,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高跷表演者脚绑木跷,腰缚兽皮,前系兽头,上身扮演与之相应的人物,组成一组造型,在乐曲锣鼓声中边舞边前进。

夏县等地的三人合踩的四只跷,四人共绑五只跷的“连腿高跷”,进行表演中要求配合默契,难度是很大的。

在原平、平定、定襄县境内的高跷,边扭秧歌步,边变换队形,然后进行评说和演唱,叫做“高跷秧歌”。在隰县的千家庄,还有在跷腿衔接处拴上个小铃挡的“响铃高跷”表演方式。

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正值元宵佳节,河北沧州乡村一派喜气洋洋。扭秧歌,踩高跷,舞长龙,跑旱船,农民们满怀喜悦心情度过元宵佳节。图为沧县南小营村高跷队表演高跷。

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踩高跷在吴堡一带又叫“踩拐子”。

高跷会

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人们所喜爱。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过去,每逢喜庆节日,陆河乡村总有踩高跷的习俗。一队队高跷队云集圩场表演,矮者尺许,高者三尺有余,还有更高者五尺见外。他们有的扭着秧歌,有的扮演某一故事,深受群众欢迎。五十年代初还能看到民间的高跷,文革以后,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销声匿迹了。尽管如此,弄明白踩高跷的由来,我想也不乏其意义吧。很早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黎民百姓成千上万。皇帝闻之,即下了一道圣旨,开仓放粮,并令家有存粮者开仓赈济灾民。但有一知府存粮百石而一粒不放,非但如此,还拼命抬高粮价,抢发灾荒财。

当地有一青年,姓高名跷,天生一副侠义心肠,见知府如此凶狠,决心偷其粮食救济灾民于饥饿之中。然,知府粮仓外围尽筑高墙,怎样才能进去?一日高跷上山砍柴,忽见一棵树梢上有一团冬青,而冬青则是治冻疮之良药,他决心取下。苦于树高,如何上去,寻思再三,见树杆上有不少枝枝杈杈即踩踏而上。于是,他也悟出用树丫丫用作攀沿高墙之用。他砍下两根树丫在山上勤学苦练,终于练就树丫绑在脚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飞的本领。此后,他日复一日在夜间翻过财主粮仓高墙窃取粮食救济受饿村民。终一日,被财主众多护卫发现,用绳索将其绊倒抓获投入监牢。财主扬言待报官府后即行斩首。消息传到乡邻中,大家寻思搭救高跷良策。一老者提议,全村青壮年学成高跷踩树丫的本领,行刑之日营救高跷。数月后,财主扬威耀武将高跷押赴刑场。谁料,午时三刻未到,场外涌进一大群踩着高跷的青壮年把高跷紧紧围在中间,一边与刽子手博斗,一边掩护高跷逃离刑场。财主见状,气得七窍生烟,无可奈何。此后,人们为纪念高跷,即将踩树丫,取名为“踩高跷”。每逢节日村村寨寨都踩高跷,扭秧歌,玩杂耍,热闹一翻。踩高跷庆节日之风俗世代相传,久演不衰。而陆河“踩高跷”是随先民南迁时携带而来的。此传说来自民间,“高跷”的形成及命名也可说是入情入理的吧。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23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端午节十大传统习俗 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盘点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作为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你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吗?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端午节十大传统习俗,如: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叶菖蒲、避五毒、躲午、佩香囊、栓五色丝线、沐兰汤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十大最有趣农村风俗 农村趣味民俗盘点 家乡最好玩的习俗有哪些
农村生活千姿百态,不仅有舒适的田园风光,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本文盘点了十大农村最有趣的习俗,其中有抓周、喜公公喜婆婆、划旱船、舞狮子、泼水节、瑶族爬楼、新娘过河、彝族火把节、踩高跷进村、藏族沐浴节等农村最好玩的习俗,下面来了解下这些农村趣味民俗!
农村十大传统风俗 农村传统民俗习惯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社会,传统风俗有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好的习俗能引导人健康向上,在与城市相比更加保守的农村,有着更完善的传统风俗的继承。本文就此盘点了十大农村风俗习惯,其中有戴长命锁、舞龙舞狮、年画、杀年猪、窗花、百家衣、跳竹竿、泼水节等,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农村民俗习惯!
立夏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立夏的10个民间风俗盘点
立夏是农历中的重要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季的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气,各种传统习俗当然不能少,你知道立夏有什么风俗活动吗?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立夏的10个民间风俗盘点,如:吃蛋、斗蛋、称人、吃立夏饭、尝新、系疰夏绳、迎夏仪式、喝立夏粥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端午节十大民间禁忌盘点 端午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除了流传下来了划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外,也有不少禁忌讲究需要遵循。那么端午节有什么民间禁忌?端午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盘点端午节十大禁忌,包括忌游泳下水、忌丢弃香囊、忌招惹五毒、忌送成串的粽子等,当然端午节要说“安康”不能说“快乐”这类网络谣言就不在其中了。
小满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小满的10个民间风俗盘点
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那小满有什么风俗活动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满的10个民间风俗,如祭车神、祭蚕神、吃苦菜、抢水、看麦梢黄、绕三灵、吃麦糕饼等,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山西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婚俗的一项--倒宝壶。结婚那天去娶新娘的时候新郎要带些两瓶红酒,到了女方家里后,娘家人要把瓶里的酒倒掉,然后用绿豆把酒瓶装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宝壶。那么山西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哪些结婚的习俗呢?山西传统的结婚习俗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山西的结婚习俗吧!
西藏有哪些传统风俗禁忌 西藏生活习俗禁忌介绍
西藏境内有200多万人口,主要从事农牧业和手工业。藏族的主食为糌粑、酥油茶、牛羊肉、青稞酒。藏族是个勤劳、好客的民族,每逢节日、重要仪式及尊贵的客人来临,总要敬献“哈达”、青稞酒、酥油茶,以示庆祝。那么准备去西藏旅游的你,还知道西藏有哪些生活习俗禁忌呢?去西藏旅游还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西藏的旅游风俗禁忌,那就继续浏览下文吧!
【道教景观】道教宫观_重点宫观_道教名山_著名道观_妈祖庙_关帝庙
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信仰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本土宗教为道教,其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的宗教场所和名胜古迹,比如白云观、中岳庙、太清宫等著名宫观,有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齐云山、罗浮山等道教名山。下面一起来看看国内道教名山、道教名观、妈祖庙、财神庙等等道教景观吧!
道教十大著名教派 道教主要流派有哪些 道教门派一览表
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支派,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些传承至今。那么道教主要流派有哪些?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盘点道教十大著名教派,包括正一派、全真派、茅山派、灵宝派、龙门派、神霄派、遇仙派、清微派等等,一起来简单了解下吧。
【佛教建筑景观】著名佛寺_佛教名山_重点寺院_佛像佛殿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发展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的寺庙、佛塔、名山等等建筑,比如少林寺、法门寺、塔尔寺、灵隐寺、寒山寺、普济寺等名寺古刹,还有崇圣寺三塔、大雁塔、释迦塔等佛教名塔,还有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佛教名山。下面为您盘点一下佛教著名寺庙、佛教名山、佛教名塔等佛教建筑,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
世界十大影响力最大的宗教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派是哪些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下面小编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上的十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道教、犹太教、儒教、神道教、巴哈伊教、罗马天主教,这些你都知道吗?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各族穆斯林已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各族穆斯林将伊斯兰教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体系,那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哪些呢?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等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宝宝办满月酒必有的十大美食 新生儿满月酒席点什么菜寓意好
满月宴是为庆祝小孩子出生满月而制作的宴席,在置办环节中,菜单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道菜品都带着父母的祝福,那么小孩办满月酒必点什么菜呢?红鸡蛋、糖醋鲤鱼、粉蒸排骨、平菇炒肉、栗子老鸭汤、玉米豌豆炒胡萝卜、焖南瓜、酸辣萝卜、桂花糖藕、千层糕等都是适合满月宴请的菜。以下,MaiGoo网小编整理了满月宴十大特色菜,一起来看看办满月酒菜单标准吧。
中国佛教十大宗派 汉传佛教有哪些宗派 你知道几个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有五教十宗、汉传佛教十三宗等说法,其中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那十宗又分别指哪些佛教宗派呢?下面MAIGOO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佛教十大宗派,包括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大乘八宗以及俱舍、成实小乘二宗,一起来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佛教圣地 佛家弟子一定要去的朝圣地 佛教旅游胜地盘点
佛教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更是留下了许多佛陀的传说和印迹,对于许多信佛的朋友来说很多佛教旅游胜地一定想亲眼去看去感受,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世界十大佛教圣地,如中国五台山、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等等,这些都是佛家弟子一定要去的朝圣地。
十大最出名的贵州宴席菜单 10大美味的贵州名宴菜推荐
贵州简称黔,黔宴是贵州酒席的统称,和黔菜一样,口味以酸、辣、咸为主,用料多取自当地天然新鲜食材,因此地方特色浓郁,那么贵州有名的宴席有哪些呢?MaiGoo网小编整理了贵州十大主题名宴,包括土司宴、酸汤鱼宴、全竹宴、平坝全牛席、遵义八大碗、仡佬族三幺台、长桌宴、庖汤宴、安龙荷花宴、兴仁薏仁宴等,一起来看看多彩贵州宴及相关内容吧。
中国古今十大名宴 中国十大宴席 著名宴席除了满汉全席还有哪些
我国的文化向来推崇”民以食为天“,吃从来都是不可轻视的大事,从古至今自然诞生了许多有名的宴席,这些宴席不只有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很多还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或是寓意,那你知道中国著名宴席除了满汉全席还有哪些吗?maigoo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今十大名宴,其中还有周八珍、孔府宴、鹿鸣宴等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霜降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霜降的10个民间风俗盘点
霜降,又名严霜、霜刀、霜剑,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同时也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此时,秋风瑟瑟,枫叶流丹,山野间层林尽染,草木渐枯,大自然披上了斑斓而清冷的秋装,缓缓迈向寒冷的冬季。那么你知道有哪些霜降节气习俗吗?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霜降时节的10个民间风俗,如赏菊乐、秋猎、扫墓祭祖、吃柿子、霜降吃鸭、拔萝卜、吃牛肉等,一起来看看吧。
寒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寒露的10个民间风俗盘点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清晨时分,常常能看到那凝结成霜的露珠,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转变,真正有了秋的寒意。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寒露节气习俗吗?本文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寒露的10个民间风俗,如登高赏秋、赏红叶、赏菊花、吃芝麻、吃花糕、饮菊花酒、秋钓边等,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