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年(1871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光绪五年五月(1879年6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当将军的梦想,主张教育救国,试图从法律、政教、意识形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斗志。
光绪六年(1880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光绪十五年(1889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命他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9月《国闻报》因报道戊戌政变的详情,被清政府勒令停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宣统元年(1909年),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宣统元年(1910年),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宣统二年(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宣统三年(1911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民国二年(1913年),任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民国三年(1914年),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7岁。
天演论序《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
《天演论》《国富论》《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社会通诠》《论法的精神》《名学浅说》等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也反对全盘西化。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胡适称赞“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习近平: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思想,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学的严肃态度,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走过的道路。
李克强: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