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演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些论著称为“曲艺”和“民间曲艺”。民间说唱是地道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产物,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千百年来在最广泛的地域由最广大的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于乡村田间地头和城镇地摊茶社。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民间说唱已登上了“大雅之堂”,走上了舞台并占领了电视阵地,但绝大多数的说唱曲种及其艺术活动仍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乡村城镇,是以中下层民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形式。
详细介绍 PROFILE +

历史溯源

我国民间说唱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先秦时期的倡优(又称俳优)表演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礼记》、《国语》、《左传》都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优孟、优旃、淳于髡三位俳优善于调笑,用戏谑的形式向统治者进谏,最终被君王所接受,带有一定的滑稽表演的因素。

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说书俑”一件,1979年又在扬州邗江胡场一号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木质“说书俑”两件,这几件说书俑神态逼肖,风趣形象,表明汉代在保留滑稽表演的同时已逐步向说书艺术迈进。

到了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变文”,可以说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变文”讲经说法采取韵散结合的方法,有说有唱,图文并茂。除了讲唱佛经外,后来也用它演唱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变文,就是唐至宋初“俗讲”的话本,其中的代表作有《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它们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小说和讲史。

说唱艺术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出现了一批专业艺人,并且有了作艺的场所“勾栏”和“瓦舍”,各种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北宋的“诸宫调”、“合生”、“商谜”、“说浑话”,南宋的“像生”、“杂扮”、“陶真”及各种杂曲小调相当盛行。南宋诗人陆游诗《小舟近村三首》之三记述了宋代鼓书艺人的活动:“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从盲翁负鼓演唱蔡伯喈的故事中可知鼓书艺术流布之广。元代明代有词话、弹词、鼓词等说唱形式兴起。清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型的鼓词讲唱逐渐为“摘唱”所代替,民间艺人出于生计所需,常将大部鼓词中的精华部分摘出单唱,这样,讲说部分压缩,成为纯粹的唱类曲种,“子弟书”就是由鼓词蜕变而来的形式之一。

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间说唱发展的春天,它以其短小灵活,深刻有趣等特色而吸引着广大观众。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到不少国家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这说明民间说唱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分类

唱故事类

所谓唱故事,是指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伴奏的称为演唱体,包括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满族)等;无乐器伴奏,只击节吟诵具有一定音乐性的则称为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赞哈(傣族)、哈巴(哈尼族)等。

无论是演唱体,或是韵诵体的民间说唱大都是从民歌、小调、民间曲牌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长坂坡》、《闹荆州》等;有的抨击封建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如《小两口抬水》;有的则表现民众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如河南坠子《偷石榴》,反映了旧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十九岁媳妇十岁郎”,未来的新郎不谙世事,偷石榴偷到了老丈人后花园里,随即被抓住,而抓“贼”者恰是未过门的媳妇。它以喜剧的形式揭露不合理的包办婚姻,女婿的无辜和媳妇的自强都显示了即使在农村也萌生了自由民主的思想。唱故事类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上篇幅不长,妙趣横生,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故事类

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它们都是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而形成,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的发展,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即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南方评话以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南京评话、杭州评话以及福州评话、粤语讲古,此系统的评话皆受柳敬亭的直接影响较深。北方的评书以北京评书为主体,相传为乾隆年间的王鸿兴所创。

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主要表现敌我攻战、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如《列国》、《三国》、《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等。

二是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写结义搭伙、除暴安良、比武竞技、败山破寨等内容,如《水浒》分为武、宋、石、卢、林、鲁、后水浒六部,每部若干回;此外还有《三侠五义》、《绿牡丹》、《八窍珠》等。

三是烟粉灵怪,主要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创作而来,多表现神异鬼怪,狐妖蛇仙等题材,以虚幻的艺术形象表现人间现实,如《聊斋》、《西游》、《封神榜》等。

评话、评书在文化内涵上主要表现在:其一,展示了社会万象,它如同一面镜子,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世人面前构制出一幅自古至今的中国历史画卷,比如书中说到某个皇帝,既可以旁征前朝和后世的帝王,又可以博引臣民百姓的口碑,甚至可以用外国总统或帝王来作对比与衬托,联类比附,囊括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二体现了传统美德,从美学意蕴来看,它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观念比较复杂,既反映社会生活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歌颂真、善、美,同时又敢于取舍,讲出说书人的思想倾向性。比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里集中体现为忠、孝、节、义,在说书艺人那里就不是笼而统之一概而论,而是有所鉴别和分析,对至高无上的国君区分为明君、昏君、暴君,对上层人物也区分为清官和贪官,然后对其功过得失进行叙说评论。其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不是俯瞰宇宙万物作出宏观议论.而是把民众的世界观附着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而见微知著,发人深省;不是纵观几千年,道尽沧桑事,而是善于截取某一具体的历史横断面,审视历史长河的波翻浪卷,表达民众的历史观;它蕴含的人生观,不是抽象地议论,抒发人生感慨,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典型人物形象来说话,让听众产生共鸣。

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是,第一,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其结构手段主要靠“梁子”、“柁子”、“扣子”。“梁子”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三十六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十八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都要背得滚瓜烂熟,用时脱口而出,这些“梁子”成为说书的主线,把其他相关的材料联缀起来。“柁子”是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情节,是多种矛盾、多种线索的纽结点,如《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又包含着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孙立、孙新、顾大嫂劫牢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柁子”可以说是大的扣子,以此为标志形成了评书的若干段落。“扣子”,又称“关子”,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处中止叙述、故意打住、暂时悬挂起来,俗称“悬念”,即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内容事先作个提示或暗示,却不马上作答,在听众心中留下疑团,产生急于知道端底的期待心理。扣子实际上是性格冲突、矛盾纠葛的焦点,常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俗谓“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说书人正是运用“扣子”使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抓住观众,增强了艺术的魅力。

第二,形象生动,形神兼备。评书中选取的人物其性格常常超群出众,或大奸大恶,或至善至美,或智勇双全,或忠义无双,这与它取材于民间口头传说,富有传奇色彩有关,更重要的是说书艺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以形似见长,而以神似取胜,不厌其详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正面描绘、侧面烘托、两相对比、重笔渲染等使之栩栩如生,形象丰满。

第三,叙议结合,揆情说理。评书善于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在叙述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对人物作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以表明作者的态度。评书取名为评书,皆因有评点之故。设若取消了“评”,只剩下“书”,其特色就不复存在,足见评点在评书中的重要性。评书的评点,有时开门见山,直接阐发议论;有时旁征博引,借题发挥;有时则援引典故,寓事于理。书中的评点道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为听众进行分析评判提供了参照,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当然“评”应该做到恰到好处,穿插自如,而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说笑话类

主要为相声,它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其远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滑稽表演、优孟讽谏,秦汉的徘优,唐代的“弄参军”,宋代的“像生”杂扮。但是相声艺术的正式形成应在清末同治年间,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贫穷的民间艺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被迫走上街头,既卖艺为生,又借机发抒内心的愤懑。艺人朱少文,艺名“穷不怕”,继承了民间笑话等滑稽艺术,在北京街头说笑话谋生,起初单独说,后来收了徒弟,改为两人对话,成为有捧有逗的对口相声。随之又增加了表演人数,创造了群活。从此相声流传开来,表演艺术日益提高,演出段子不断丰富。

相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不断地引人发笑,没有笑也就没有相声,因此,可以说相声是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相声的幽默和笑料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紧锁的眉头,松散额上的皱纹,舒展紧缩的心肌,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这些幽默和笑料孕育在民众生活这一肥沃的土壤之中,从日常生活现象的表里不一、现象与本质的背离、内容与形式的极不协调中引申而出。但有的相声没有生活内容和社会意义,单靠耍嘴皮、侃大山或拿人的生理缺陷取笑逗乐,那就有格调低下的庸俗化倾向了。

艺术特色

民间说唱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自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它同代言体的民间小戏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民间说唱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叙述也叫“说表”、“表叙表唱”,即民间艺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给观众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同时要求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辅佐以适度的摹拟性的表演。有人把戏剧的表演称作是“现身中的说法”,而把说唱比喻为“说法中的现身”,意思是说,戏剧表演中“现身”,即扮演、摹拟是最主要的,“说法”即通过叙述阐明“法旨”则是辅助的;民间说唱则强调“说法”,是一种“表叙表唱为主,进退转换”为辅的艺术,“现身”即摹拟表演只不过是辅佐说唱使之更形象生动的一种手段而已。在戏剧表演中行当分明,生、旦、净、末、丑各扮一个角色,很少兼跨;而民间说唱的演唱者却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可谓“众生万相,皆备于我”,生旦净末丑,老虎狮子狗,全由艺人一张口说出,往往根据演唱中叙述的需要时而摹拟甲,时而摹拟乙,既可客观地介绍,也可暂时进入角色唱叙,十分灵活便当。

(2)民间说唱演唱简便、灵活,具有轻便性。表现在说唱的作品短小精悍,演员少,道具简单,化妆也只是点缀,布景大可不必,它同群众见面,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村头路日,街道巷尾,有台无台都可演,鼓板一打就开场,可以随时深入农村城镇演出,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

(3)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具有通俗性。说唱是语言艺术,以口头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言语的艺术处理,包括对口语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和韵律的处理,来唤起听众的想象,因此语言要求口语化,具有感染力,如山东快书《东岳庙》基本上是七字句,为“二、二、三”句型,但也间杂一些长句子,整散结合,句式灵活,非常接近生活中的活语言。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514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民间文学项目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民间文学得以传承,有很多民间文学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民间文学名单,包括传统刘三姐歌谣、吴歌、济公传说、西湖传说、观音传说、满族民间故事、盘古神话、谚语等。
中国十大民间文学非遗项目 中国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十大类,其中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民间寓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长篇叙事诗、说唱文学等。那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名民间文学有哪些?本文就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民间文学,有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民间传说,有走马镇的民间故事、伍家沟的民间故事等民间故事,有盘古神话、女娲炼石补天、西王母神话等神话故事,有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还有童谣、谚语、歌谣、民间谜语等。接下来一起随MAIGOO小编来看看中国非遗名录的十大民间文学。
【中国非遗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技艺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技艺,有很多民间传统技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技艺名单,包括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
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著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那么,中国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春节、灯会、庙会、端午节、黄帝祭典、抬阁、农历二十四节气、茶艺·茶俗、三月三、婚俗,其中,端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汉族传统婚俗、抬阁、庙会、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戏剧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五十多种。那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其中京剧、昆曲、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那么,中国非遗传统美术有哪些?本文整理了中国十大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剪纸、中国刺绣、中国书法、年画、木雕、中国篆刻、灯彩、热贡艺术、泥塑、竹编,其中,中国剪纸、中国书法、中国篆刻、热贡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接下来就一起随MAIGOO小编来看看这些中国著名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中国非遗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美术项目
传统美术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美术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间美术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美术名单,包括中国剪纸、竹刻、泥塑、灯彩、面人、草编、糖塑、苏绣、石雕、玉雕等。
【中国非遗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音乐项目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历史的、民间的音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音乐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音乐名单,包括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侗族琵琶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铜鼓十二调、回族民间器乐等。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
中国传统舞蹈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那么,中国著名传统舞蹈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秧歌、龙舞、狮舞、麒麟舞、灯舞、朝鲜族农乐舞、花鼓灯、傩舞、鼓舞、芦笙舞,其中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中国非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舞蹈项目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舞蹈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舞蹈名单,包括秧歌 、土家族摆手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龙舞、高跷等。
中国十大狮舞非遗项目 中国哪里的狮舞最有名 狮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是中国最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舞狮有南北之分,分为南狮和北狮,那么,中国舞狮子哪里最出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狮舞,包括广东醒狮、徐水舞狮、小相狮舞、天塔狮舞、青狮、沧县狮舞、藤县狮舞、松岗七星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黄沙狮子,其中,广东醒狮是南派狮舞代表,而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美誉,一起来看看狮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曲艺代表曲种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那么,中国著名的传统曲艺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琴书、大鼓、弹词、时调小曲、粤曲等,其中,相声、北京评书、苏州评话、数来宝、莲花落、山东琴书、东北大鼓、山东大鼓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非遗曲艺。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
中国十大传统音乐类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传统音乐项目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类型可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那么,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有哪些?买购小编整理中国十大传统音乐类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琴艺术、西安鼓乐、南音、花儿、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下面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中国这些传统音乐类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中国十大传统医药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上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是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连的医学实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其中,中医药和藏医药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那么,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针灸、中医诊疗法、中医正骨疗法、藏医药、中医养生、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其中,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鼓舞非遗项目 鼓舞哪里最有名 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较为典型的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等,那么,中国哪个地方鼓舞最有名?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鼓舞非遗项目,包括安塞腰鼓、凤台花鼓灯、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翼城花鼓、洛川蹩鼓、朝鲜族长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傣族象脚鼓舞等,其中,兰州太平鼓和开封盘鼓被称为“中华三大鼓舞”,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传统技艺 中国上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个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中国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那么,中国著名的传统技艺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世界级非遗传统技艺,其中,中国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黎族传统染纺织绣技艺10个传统技艺上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涵括了民族体育与竞技、游艺及杂技表演、竞技表演多种形式,有很多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中国著名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哪些?Maigoo编辑为你分享中国十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太极拳、中国武术、中国杂技、围棋、象棋、舞狮子、赛龙舟、中国摔跤、传统箭术、赛马,其中,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中国非遗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医药项目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医药,有很多中医技术和医药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医药的传统医药名单,包括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各少数民族中医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