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226号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导语 / INTRODUCTION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序号 名称 所在地区 遗产项目编号
黄梅戏 安徽省等 Ⅳ-60
莆仙戏 福建省 Ⅳ-3
豫剧 河南省等 Ⅳ-23
皮影戏 北京市等 世界非遗,Ⅳ-91(国家级)
京剧 北京市等 世界非遗,Ⅳ-28(国家级)
评剧 黑龙江等 Ⅳ-51
越剧 浙江省等 Ⅳ-53
昆曲 江苏省等 世界非遗,Ⅳ-1(国家级)
滑稽戏 上海市等 Ⅳ-156
婺剧 浙江省 Ⅳ-110
目连戏 浙江省等 Ⅳ-87
越调 河南省等 Ⅳ-27
锡剧 江苏省 Ⅳ-103
木偶戏 广东省等 Ⅳ-92
花鼓戏 湖南省等 Ⅳ-112
藏戏 甘肃省等 世界非遗,Ⅳ-80(国家级)
高甲戏 福建省 Ⅳ-48
吕剧 山东省 Ⅳ-116
淮北梆子戏 安徽省 Ⅳ-155
曲剧 河南省 Ⅳ-68
庐剧 安徽省 Ⅳ-57
傩戏 河北省等 Ⅳ-89
上党梆子 山西省 Ⅳ-21
粤剧 广东省等 世界非遗,Ⅳ-36(国家级)
雷剧 广东省 Ⅳ-150
潮剧 广东省等 Ⅳ-4
石家庄丝弦 河北省 Ⅳ-40
川剧 四川省等 Ⅳ-12
广东汉剧 广东省 Ⅳ-129
姚剧 浙江省 Ⅳ-108
泗州戏 江苏省等 Ⅳ-62
彩调 广西 Ⅳ-76
茂腔 山东省 Ⅳ-67
大平调 山东省等 Ⅳ-26
沪剧 上海市 Ⅳ-54
青阳腔 浙江省等 Ⅳ-6
绍剧 浙江省 Ⅳ-109
甬剧 浙江省 Ⅳ-107
宜黄戏 江西省 Ⅳ-38
道情戏 甘肃省等 Ⅳ-71
侗戏 贵州省等 Ⅳ-83
瓯剧 浙江省 Ⅳ-106
黄龙戏 吉林省 Ⅳ-101
淮剧 上海市等 Ⅳ-102
海城喇叭戏 辽宁省 Ⅳ-100
湘剧 湖南省 Ⅳ-13,Ⅳ-127
蒲州梆子 山西省 Ⅳ-19
坠子戏 河北省等 Ⅳ-97
新昌调腔 浙江省 Ⅳ-8
白剧 云南省 Ⅳ-137
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介绍(部分)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 详细>>】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一批。 【 详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详细>>】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详细>>】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详细>>】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 详细>>】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详细>>】
滑稽戏,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它的传统剧目中保存了上海的民俗和“十里洋场”特有的世俗,它的创作方法又极具海派特征。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56。 【 详细>>】
婺剧,俗称“金华戏”,中国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称金华。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那么云南非物质文化有哪些呢?本文整理了云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傣族孔雀舞、傣族泼水节、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织锦技艺、阿诗玛、彝族海菜腔、傣剧、白族扎染技艺等非遗项目,下面maigoo小编还盘点了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 ★★★
3.2w+ 25
广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等几个特点。据买购网小编了解,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桂南采茶戏等非遗文化历史积累深厚,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精神信仰息息相关的民族剧种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你知道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哪些吗?本文整理了广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桂剧、那坡壮族民歌、彩调、桂南采茶戏、壮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一起来看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 ★★★
2.4w+ 18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原则之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文脉的使命,彰显着遗产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还不断地将天才般的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998人,以下是名单。
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吗?本文整理了安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黄梅戏、徽剧、珠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凤阳花鼓、花鼓灯、孔雀东南飞传说、淮北梆子戏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下面一起随MAIgoo编辑来看看这些安徽非遗文化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
3.1w+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音乐_戏剧_曲艺_舞蹈_游艺杂技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常见的有隐约、戏剧、曲艺、舞蹈和游艺杂技等,这些文化底蕴与深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可以通过美妙的舞姿、动听的声音与动人的故事、充满魅力的表演等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传达和讲述给后人。今天MAIGOO小编就来为您盘点一次常见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