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产生共鸣及对其行为的关心、支持、援助的情感;是“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同情心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这种情感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情心发展阶段
1、零到一岁
在孩子0到1岁的时候,他们是会感同身受的。因为在婴儿0岁开始,一岁之前,就能对其他人做出情绪反应。
当他们看到亲人开心时,他们也会随之开心;当他们看到父母难过时,他们也会随之难过。他们好似把大人的情绪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又或许是通过自己的反应表达对父母的“安抚。”
如果两个婴儿在一起时,一个婴儿哭,别一个婴儿看到了也会跟着哭泣,这样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全球同情心”。
双胞胎的家长特别有体会,有些家长以为是双胞胎的心灵感应,事实上更多的可能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
2、一到三岁
当宝宝1岁以后,宝宝会慢慢的真正建立起同情心。他们开始学会观察身边人的行为、言语,也开始慢慢的辨别他人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初步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通过别人展现在脸部的快乐、难过、伤心等等情绪,做出自己的情绪判断。比如,当他们看到跟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哭泣时,他们会伸出小手拍拍哭泣的宝宝,或者是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哭泣的宝宝玩。又比如是,当妈妈跟爸爸吵架的时候,委屈掉眼泪时,宝宝这时会用自己小小的手掌给妈妈擦眼泪。由此可见,一岁以后的孩子是能完全具备同情心的,尤其是对自己亲近的人。
3、三到六岁
高级的情感就有包括同情心这一项,有时候同情心的产生和发展是依赖于认知的,以及转化为行为。
3岁以后的宝宝,会开始有推理能力,他们也开始用推理方式来理解他人的行为、情感,而不再是以表面情绪做出判断。从而,宝宝这时候所表现的同情心不再是盲目的了,他们更多会把自己的同情心用在正确的时间和对象上。
这阶段的宝宝的同情心是具有情境性的,他们依赖于自己眼前的情境、以及成年人给予他们的情境。当他们视野更开阔,经验更丰富的时候,他们对其他人的同情心会越来越准确。
宝宝同情心培养方法
1、营造一个爱的环境
很多孩子在一岁以后是能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的,但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同情心。当爸爸妈妈在孩子伤心难过时,陪在他身边,跟孩子谈心,和他一起学习,那么我想这个孩子,能有更多的感同身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同情理解别人。
特别是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粗暴的打断,而是了解孩子哭的原因,饿了给吃的,尿了给换尿不湿,不舒服了抱一抱,让孩子内心充满爱,有爱的孩子才能有多余的爱分给别人,才会有同情心。
2、鼓励支持
同情心是一个好的萌芽。当父母看到孩子有同情他人的行为时,要给出相应的鼓励和肯定,让他知道这样做是正确的。
比如孩子看到别人孩子哭的时候去安慰时,家长要表扬孩子的这样行为,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为是一件好事,是值得嘉奖的。
3、避免暴力
在孩子小的时候,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甚至是播放暴力片,这些都会让孩子养成冷漠、刚硬的心理。作为父母,要带领孩子看一些乐观、积极的故事、电视剧等等。
注意:同情心要有,但一定不要泛滥。保持同情心,也是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向往。有同情心的孩子出到社会就是善良的女孩,暖男,长大这种同情心也会用到对父母的回报上面,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4、让孩子做小动物的“爱心大使”
孩子天生就和小动物有一种亲密感,所以,我们不妨在家建立一个动物饲养角,饲养一些容易存活的小动物,比如小乌龟、金鱼、泥鳅、蚕宝宝等等。让孩子天天给小动物喂食,并做好观察日记。一旦小动物有异常现象,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网上查资料、自己查书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
5、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例如,当一个孩子受到批评,而你的孩子却在嘲笑他时,你不妨问你的孩子,“请你想一想,如果正在受批评的人是你,而且其他的人都在嘲笑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经常体验别人的感受,就能帮助你的孩子学会敏锐地觉察他人的内心感受,产生同情之心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