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脉寒什么意思 带脉寒凉怎么调理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壹壶聊养生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带脉在中医经络里是环绕腰一周的经络,具有约束,束缚诸脉的意思。带脉寒者通常会有月经不调、月经推迟、痛经、宫寒等症状,体质也会较一般的女性虚寒一些,受孕也会比较困难。那么带脉寒凉怎么调理呢?带脉寒凉吃什么药?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一、带脉寒什么意思

带脉在中医经络里是环绕腰一周的经络,具有约束,束缚诸脉的意思。而带脉寒是指女性下焦反馈到脉搏的脉象,通常表现为宫腔寒冷、经来腹痛、白带清稀量多、腰腹冷痛、腰腹部肥胖等症状。

二、带脉寒的症状

带脉寒即为宫寒是中医术语,宫为胞宫,寒指素体阳虚或外感寒邪而成的致病因素。

宫寒为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其临床表现众多。如寒邪凝滞于胞宫,胞宫失于温煦,可出现不孕、胎死腹中、腹痛等;寒邪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寒主收引,寒凝则血淤,出现痛经、月经后期、恶露不下、徵瘕;若素体阳虚,虚寒内生损伤冲脉、带脉,致其失约,可出现带下量多、色白、小产等。

三、带脉寒凉怎么调理

1、推带脉法

以肚脐为中点向左右两侧推抚数次,再在后腰部用手掌来回推抚,推时用力适度,不要过轻或过重,舒适就好。

2、敲带脉法

躺在床上,用手轻捶自己的左右腰部,100下以上就可以(注意:孕妇千万不能这么做)。推敲带脉的方法可以让经络气血运行加快,对于腰部冰凉而常常感觉酸疼和痛经的人都有帮助。除了有疏通血脉的效果以外,推带脉可以强壮肾脏、促进通便、利于脂肪的代谢。

3、梳肚子

借刮痧板的力量来辅助按摩,疏通血脉,效果奇好。临睡前,仰面平躺,隔一层睡衣一手持刮痧板,从胃部推压到小腹的耻骨联合处(正中线),反复大约10次。再从中间分别向左向右做几遍(从上到下)。

注意:要用些力下压至皮下经络线上,身体有酸胀感,不要在肚皮表面摩擦。正面刮完,侧身刮拭肋下,从上而下,直到腰际,抵达髂骨边缘,正好落在带脉上。两侧刮约10次。

4、注意腹部保暖

带脉寒与腹部受凉也有关。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为阴,所有阴经都要经过腹部,如胆经、肾经、脾经等,如果腹部着凉,很容易就会让带脉变得瘀堵起来,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腹部“保温”,不要让腹部着凉,在平常不要穿低腰裤、露脐装等。

四、带脉寒凉吃什么药

可以通过艾灸的方式,这样能活血化瘀。要注意适当的热敷腹部,口服艾附暖宫丸等药物来进行治疗,配合中药调理也是可以的。找一个有资历的中医经辨证后开出对症中药,定期复查等。还可以考虑请中医大夫看一看选择中药如,当归芍药散,温经汤等加减调理治疗。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十大中医祛湿气好的药膳食疗 10款除湿健脾胃的药膳盘点
古言“千寒易去,一湿难除”,可见祛湿并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多加运动祛湿外,还可以通过药膳来辅助去湿,那么去湿气的药膳汤有哪些?常见的祛湿药膳有薏米赤小豆汤、马齿苋蒲公英粥、冬瓜鸭架汤、玉米须白茅根煲猪肚汤、藿香粥、百合荸荠粥、三豆汤、红白鲫鱼汤、半夏陈皮茯苓汤、海带冬瓜汤。下面,和小编来看详细的祛湿药膳的相关知识吧!
肠胃虚寒的症状 肠胃虚寒该怎么调理
生活中肠胃不好的人是很多的, 肠胃虚寒常可因为饮食稍不慎如寒凉,辛辣,油腻等食物后就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有口淡,乏味,肢体凉,胃痛,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表现。那么,肠胃虚寒该怎么调理呢?
除湿气 中医
162 12
气虚气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气虚气短怎么调理
气虚气短的人多是因先天禀赋不足、长期饮食失调、情志失调、久病、劳累等引起的,平时易患感冒、气虚眩晕、内脏下垂,平素抵抗力弱,气虚气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气虚气短怎么调理?气虚气短吃什么药?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肺寒有什么症状 肺寒怎么治
不要小看平时的咳嗽,可能是肺寒,肺寒是中医的一种病症,一般是指患者经常因为寒气入侵而出现咳嗽、喘息、四肢发凉、咳白色粘痰等症状。养肺重点在于预防感冒、防止寒凉之邪伤肺。那么,肺寒都有什么症状呢?肺寒怎么治?
体寒有哪些症状 重度体寒怎么治疗
体寒,一般而言是指寒性体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偏阴质。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具有这种体质特征的人,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长期发展,易致阳气虚弱,脏腑机能偏衰,水湿内生,从而形成临床常见的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体质。
除湿气 中医
24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