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90
项目编号:Ⅷ-244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北京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东城区
保护单位:北京吴中凤蒙镶艺术品有限公司
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蒙镶金属錾雕经元、明、清三代民族文化融合而发展成熟,是蒙、藏、满、维等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结合而成的特有北京金银器。
清顺治九年(1652)起,蒙镶金属錾雕因北京、承德等地大量建造喇嘛庙而兴盛,作品多为皇室贵族或宗教礼仪祭祀所使用,成为皇家工艺。
清中后期,蒙镶金属錾雕逐渐传入民间,先后在北京安定门、雍和宫一带,形成面向蒙藏人群的铜器产销区域。
北京安定门外的荣和铜铺是当代蒙镶的起源。
1892年,在京的錾铜艺人石荣开了荣和铜铺,专门承做来自蒙古、西藏的寺庙佛像、宗教法器和宫廷的金银礼乐仪仗器,其手艺活被誉为京城第一,擅长佛像。
在北京蒙镶十几道工序中,“三火胶”和“阴点阳錾”是制作蒙镶的开始。
熬胶。熬胶的屋中昏暗,四面是黄褐色的泥土墙壁,地上两块砖头上架着火堆,吴中凤的徒弟蹲着,手拿一口锅在火焰上不停摇晃,时不时向里面加一些松香、食用油和白土,棕色的胶如面一般凝稠柔软。每一加料都有讲究,不加白土,则会太稀,多加油会变软,多放松香会变硬。掌握好胶的黏稠度和软硬度之后,徒弟把胶灌进喇叭形的容器内部,让其凝固。
阳錾。徒弟将银器裹在胶的外面,胶成为银器下的保护层,之后在银器表面贴上画稿,用锤子和尖头錾子沿着画稿上的线条连续敲击。之后,徒弟撕掉表面的画稿,换回平头錾子,对准作品周围空白处,每一锤下去,银器的表面就向下凹一片。
阴錾。徒弟把錾子伸进银胎的喇叭口里,对准要突起的位置,由内向外轻点。
处理作品的细节。
蒙镶工艺是一种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要原料,嵌以珍珠、珊瑚、青金、松石等各类天然宝石,制作宫庭生活用品、佛教法器等器物的金属工艺。
北京蒙镶工艺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的结合与继承,兼具藏传佛教古朴、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与华丽,这曾经是清代皇家传承工艺,也是寺庙佛像和宗教法器的常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