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浮石的功效与作用 海浮石的用量和用法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壹壶聊养生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海浮石又叫做白浮石、水花、水泡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还含有少量的镁、铁等成分,能够被当作中药使用。中药海浮石味咸、性寒、入肺、肾经,有着清肺火、化老痰、通小便的作用。海浮石的用量多少克?海浮石怎么使用效果好?一起来看看吧!

一、海浮石知识简介

1、海浮石是什么药

海浮石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打捞后用清水洗去盐分和泥沙,晒干即成。

2、海浮石的别名叫什么

中药海浮石别名又叫做水花、白浮石、浮石、海石等。

3、海浮石产地

我国海浮石主要产自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省份。

4、海浮石和浮海石有什么区别

海浮石和浮海石指的是同一种物质,两者并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罢了。

二、海浮石的功效与作用

1、《本草纲目》引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结块,成能软坚也。

2、《本草纲目》:消瘿瘤结核疝气,下气,消疮肿。”“浮石,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三、海浮石的副作用

正常剂量内使用中药海浮石对人体一般不会有影响,但若超剂量使用,则会对肠胃造成刺激,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恶心、胃脘不适等。

四、海浮石的用量和用法

1、用量:10~16克。

2、实用选方:治卒咳嗽不止:浮石100克。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20克,薄荷10克。上为极细末。每服10克,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10克。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小编提醒各位注意:中药的配伍讲究对症用药,所以在配药的时候最好找专业的中医进行调配,不要轻信网上的用药建议,以免导致健康受损。

声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麻杏甘石汤出自哪个典籍 麻杏石甘汤的配方用法及功效
麻杏甘石汤又称麻杏石甘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核心特点是寒温并用、宣降结合,通过调和肺气与外邪的关系缓解症状,麻杏甘石汤煎煮方法不难,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使用时需严格辨证,避免误用于寒证或虚证。
小柴胡汤配方组成及功效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有什么区别
小柴胡汤出自中医名著《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其核心药材为柴胡、黄芩,配伍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那么小柴胡汤怎么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小编提醒,小柴胡汤体现了中医“和法”的精髓,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等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使用需辨证,避免滥用。
苓桂术甘汤的配方和用法 苓桂术甘汤是上火还是降火
苓桂术甘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出自《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配伍,多水煎服,每日1剂,以温阳化饮为核心,兼顾健脾利湿,常用于缓解痰饮内停引起的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小便不利等,但阴虚火旺、实热证者禁用,且需严格遵循中医理论辨证使用,小编提醒, 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发上火。
柴胡桂枝汤的组成配方 柴胡桂枝汤的用法和功效是什么
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那么柴胡桂枝汤有几味药?柴胡桂枝汤有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八味药,以水七升煎煮,去渣后浓缩至三升,分三次温服‌,小编提醒,柴胡桂枝汤为处方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开具。
水杨梅是药材吗 水石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水杨梅是一种中药,为茜草科植物细叶水团花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水杨梅味苦、涩,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