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配方和用法 苓桂术甘汤是上火还是降火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诗酒趁年华 上传提供 2025-07-09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出自《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配伍,多水煎服,每日1剂,以温阳化饮为核心,兼顾健脾利湿,常用于缓解痰饮内停引起的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小便不利等,但阴虚火旺、实热证者禁用,且需严格遵循中医理论辨证使用,小编提醒, 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发上火。

一、苓桂术甘汤的出处

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原文记载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之证。该方亦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针对“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的太阳病误治变证。

两处记载组方相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但主治侧重略有差异:《金匮要略》侧重痰饮病本证,《伤寒论》侧重误治后的水饮上逆。后世医家多将《金匮要略》视为该方原始出处。

汪昂(清)·《汤头歌诀》: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二、苓桂术甘汤的配方和用法

1、药物组成

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甘草(炙)二两(各6g)。

2、煎服方法

传统煎法‌:以水六升(约12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后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3、加减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三、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如手足心热、盗汗)或湿热体质(如口苦、尿黄)者慎用,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须知:服用期间需忌食生冷、油腻食物,避免加重湿邪。

四、苓桂术甘汤是上火还是降火

苓桂术甘汤,遵医嘱对症服用一般不会上火,但是如果长期过量服用,则会导致上火。

苓桂术甘汤由于炙甘草、白术、茯苓、桂枝四味中药组成,其中茯苓性平,炙甘草、白术、桂枝性温,能够燥湿,助阳化气,长期过量服用可导致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引起上火,易出现目赤肿痛、口干舌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谨遵医嘱治疗,请勿轻信网上建议。‌申请删除>> 纠错>>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麻杏甘石汤出自哪个典籍 麻杏石甘汤的配方用法及功效
麻杏甘石汤又称麻杏石甘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味药组成,核心特点是寒温并用、宣降结合,通过调和肺气与外邪的关系缓解症状,麻杏甘石汤煎煮方法不难,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去渣,温服一升,使用时需严格辨证,避免误用于寒证或虚证。
小柴胡汤配方组成及功效 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有什么区别
小柴胡汤出自中医名著《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其核心药材为柴胡、黄芩,配伍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那么小柴胡汤怎么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小编提醒,小柴胡汤体现了中医“和法”的精髓,与大柴胡汤在组成、功效等有明显区别,但两者使用需辨证,避免滥用。
苓桂术甘汤的配方和用法 苓桂术甘汤是上火还是降火
苓桂术甘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出自《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药配伍,多水煎服,每日1剂,以温阳化饮为核心,兼顾健脾利湿,常用于缓解痰饮内停引起的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小便不利等,但阴虚火旺、实热证者禁用,且需严格遵循中医理论辨证使用,小编提醒, 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引发上火。
柴胡桂枝汤的组成配方 柴胡桂枝汤的用法和功效是什么
柴胡桂枝汤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那么柴胡桂枝汤有几味药?柴胡桂枝汤有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八味药,以水七升煎煮,去渣后浓缩至三升,分三次温服‌,小编提醒,柴胡桂枝汤为处方药,需经中医师辨证后开具。
水杨梅是药材吗 水石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水杨梅是一种中药,为茜草科植物细叶水团花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水杨梅味苦、涩,性凉,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清利湿热,解毒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