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症状
秋愁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易疲劳、精力衰退、注意力分散、心悸心慌、失眠多梦、工作能力下降等种种不适之症;较为严重的则出现焦虑、食欲不振、失眠、生活能力下降等症状。
2、心理症状
在心理上,产生情绪消极、抑郁、迷茫、孤独和无助之感,甚至从忧伤到悲观到绝望,认为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就是对此的典型写照。
秋季五行属金,对应肺脏,肺在志为悲忧。自然界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易致肺气不足,引发情绪低落,燥邪伤肺津,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加重忧郁感。

秋景萧瑟易触发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表现为胸闷、易怒或抑郁,肝郁克脾,可兼见食欲减退、腹胀等脾虚症状。
秋季阳气内收,气血运行减缓,若体质偏虚(如心脾两虚),易现神疲、失眠,日照减少影响褪黑素分泌,间接导致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活性降低,加剧消沉。
草木凋零的肃杀之象易诱发“触景生情”,尤其老年人或久居室内者更敏感。
1、解郁花草茶
花草茶是大自然产物,用于调理身体虽然不如药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会有副作用产生,缓解秋愁抗抑郁的花茶有茉莉花茶、陈皮茶、玫瑰花茶、百合花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柠檬茶、罗汉果茶、三七花茶、桂花茶等。【详细>>】
2、解郁药膳
中药制成的药膳,包括佛手茶、陈皮青萝卜煲鸭汤、香附麦片粥、枳壳砂仁牛肚汤、木香黄连炖大肠、凉拌胡荽、仙人掌猪肚汤、鲫鱼砂蔻汤、乌药羊肉汤、化橘红茶,通过食疗的目的,可以理气解郁,缓解秋季的愁绪。【详细>>】
1、情志调摄法
移情易性:晨起练习书法/国画,水墨的流动可疏肝气,学习传统乐器,古琴宫商调式特别适合安神定志;
五行相胜法:秋属金悲忧,可用火克金原理,正午阳光充足时户外快走,借自然阳气,观看喜剧/相声,主动引发“喜胜忧”情绪。
2、时辰养生法
寅时(3-5点):若易醒可练习“赤龙搅海”,舌抵上颚转圈36次,按摩肺经中府穴,增强肺气;
申时(15-17点):膀胱经拍打,从昆仑穴沿承山穴至委中穴,练习“六字诀”中的“呬”字诀。
3、药枕疗法
菊花枕:白菊花500g+决明子300g;合欢枕:合欢花200g+薰衣草100g。
4、穴位敷贴
每天按压合谷穴(拇指食指并拢肌肉最高处)+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各3分钟,膻中穴贴吴茱萸粉(疏肝),涌泉穴贴肉桂粉(引火归元)。
1、光照调节
每日晒太阳30分钟: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阳光最佳,重点照射后颈和手心,阴雨天使用光疗灯,距离皮肤30cm,每天30-60分钟。
环境增亮:白天拉开窗帘,室内使用暖白光照明,办公桌摆放小型绿植,,如绿萝、文竹,增加负氧离子。
2、运动干预
晨起快走/骑行: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
传统养生运动: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早晚各做6遍,睡前10分钟瑜伽「婴儿式」放松。
3、起居调整
睡眠管理:坚持「子时觉」,即23点前入睡,使用薰衣草精油香薰,睡前1小时扩散10分钟。
温差应对: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
声明:以上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使用,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证明有效,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如有身体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谨遵医嘱治疗,请勿轻信网上建议。申请删除>>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