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纸纸质薄而柔韧,色泽淡黄,纹理质朴美观,具有防虫蛀、不怕潮、写字作画历经千年不褪色等特性,在古代不仅深受书画家的青睐,也广泛应用于行政公文和百姓日常生活。保存至今的一些重要文物,比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北宋苏轼的《三马图》以及新疆吐峪沟石窟寺新发现的唐玄奘法师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用的都是来自西域的桑皮纸。明清时期,桑皮纸还被官方用于钱币、公文、契约等方面。
1、采集桑树皮
需要采集桑树皮,这个过程通常在春季进行,因为此时桑树时的生长最旺盛。采集时要选择直径在3-5厘米之间的健康桑树,然后用刀片沿着根部切开一条长约1米、宽约1米、宽约10厘米的薄皮。
2、清洗和晾干
将采集到的桑树皮清洗干净,并且晾干。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保持皮料的完整性和干燥度。
3、浸泡和煮沸
将晾干后的桑树皮放入水中浸泡2-3天,直到其变软并去除其中的杂质。然后把浸泡好的桑树皮放入大锅中加水煮沸30分钟左右。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搅拌以防止粘连。
4、捞出冰冷
却将煮沸好的桑树皮捞出,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这个过程有助于干去除残留的污垢和杂质。
5、压榨和晒干
将冷却好的桑树皮放入压榨机中,压榨出其中的水分。然后将压榨好的的桑树皮晾晒至干燥。这个过程需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否则会使桑皮变硬。
6、削皮和研磨
将晾干好的桑树皮进行削皮,去除其中的粗糙部分。然后使用石墨笔或成墨汁在桑树皮上画出图案,并用刀片刻画出细节。最后使用砂纸对图案进行细致地打磨,使其更更加平滑。
7、涂胶和上色
将打磨好的桑树皮涂上一层胶水,等待其干透。然后使用颜料对图案进行上色,使其更加鲜艳明亮。
8、定型和装裱
在制作完成后将其进行定型,并装裱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工艺品或文化艺术品。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保持其原始形态和美观度。
2018年,新疆标准化研究院起草了桑皮纸的地方标准,由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包括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着重把桑皮纸的八道造纸程序进行明确,然后对桑皮纸的质量、规格、生产环境,还有工具使用这些方面做明确要求。
为保护和传承桑皮纸制作技艺,墨玉县在普恰克其镇布达村建成了以桑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中心为核心的桑皮纸产业园,配套桑皮纸博物馆、民族乐器工坊、桑皮纸书画室、桑皮纸展销厅。
2006年,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新疆地区在政治上与内地连为一体,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中原的造纸术随之传入西域。起先是和田地区的居民就地取材,用桑树制纸,后来此法传到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等地,成了西域造纸业的主角,在西域三十六国时期最为兴盛。和丝绸一样,桑皮纸也成为丝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古丝绸之路一直传播到中亚和欧洲,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以及亚欧各国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可以说,丝绸之路有多长,桑皮纸的传播就有多长;丝绸之路影响有多远,桑皮纸的影响就有多远。如今,地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依然保留并延续着1300多年前从唐朝传入的“桑皮造纸技艺”。桑皮纸也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