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 主治, 耳出汁⋯⋯”等文。清代《城步县乡土志》卷五中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虫茶”。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当地横岭峒一带的少数民族起义,被清军镇压后逃往深山。
因一时无食物可充饥,无奈即采灌木丛中的苦茶枝鲜叶为食,并用箩筐和木桶等储存起来。
不料几个月后,苦茶枝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光了,箩筐中桶中只剩下一些呈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
人们无奈只得试探性地将残渣和虫屎都放进竹筒中,冲入沸水。
只见顷刻间,泡浸出的褐红色茶汁,竟清香甜美,欣喜之下饮之,觉分外舒适可口,且清香甜美。
从此,当地的苗族同胞们便刻意将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屎制成虫茶,成为苗寨的一大特色,成了向朝廷进贡的“贡品”,至今风行。
虫茶的历史渊源:早在汉代初期,苗族先民溯沅江而上定居于城步的崇山俊岭中,成为这里的土著民族。
苗族先民从众多的野生茶叶中筛选出的“斗笠芽”茶叶作为日常生活中饮用的茶叶品种。
斗笠芽茶叶属灌木,耐旱抗寒,再生能力极强,又极抗病虫害。
用斗笠芽茶叶煮成的茶水呈淡黄色,微苦中带甘甜,放置三五天不变馊,不变质,饮后周身有种清凉感,故又称苦茶叶。
于是,苗族先民们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采集回家备用,作为防病健身的保健饮料。
由于采集过多,每年必有剩余,人们将剩余的陈茶叶堆积于竹篓或木桶内置于阁楼边,平时只饮用新鲜茶叶。
几年后,人们在清理旧物时,惊讶地发现堆积于竹篓或木桶的陈茶叶不翼而飞,只剩下一堆比油菜籽还小的颗粒于残枝,还偶尔发现有一种黑色的小虫子。
苗族先民们猜想这肯定是小虫子啃食了斗笠芽茶叶后排出的虫屎。
有些大胆好奇的苗民便试着将这些虫屎放置开水中冲泡,发现虫屎溶化后开水立即变成红黄色,大胆地试喝后发现不仅无毒、无副作用,还口感好,色味俱佳。
这一发现立即在苗民中广泛传播,于是,苗、瑶、侗等民族群众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大量的斗笠芽茶叶堆积于木桶内并置于阁楼上,让那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后研究发现是米缟螟幼虫,又称米黑虫)来帮忙“加工”虫茶。
慢慢地虫茶作为一种新型的茶品种秘密地流传于城步各民族广大群众中。
城步虫茶的制作加工方法很特别,其制作方法从明代初至今在城步县境内各民族群众中秘密地流传了五百余年。
虫茶的主要原料是一种野生的“斗笠芽”茶叶,民间又称苦茶叶。
据专家研究发现,虫茶不但具有茶的芳香,其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它含有近20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
据了解,“虫茶”是一种统称,根据昆虫所取食的植物不同而异。
例如:米缟螟幼虫取食三叶海棠叶产生的虫屎,命名为三叶虫茶(因产自湖南城步,也可命名为湖南虫茶),其色为浅褐至深褐,甚至黑色,颗粒较小,茶汤为红黄色,似红茶。
弓须亥夜蛾与雪疽夜蛾取食化香树叶产生的虫屎,称为化香虫茶(因主产于广西桂林地区,可称为广西虫茶),其色深褐、外表光滑,颗粒较大,所泡之茶汤色清褐,似绿茶。
米缟螟幼虫取食樟科植物老鹰茶产生的虫屎,称为老鹰虫茶(主产于贵州赤水地区,可命名为贵州虫茶),因贵州虫茶与湖南虫茶产茶昆虫一样,只是取食植物不同,因此虫茶形状、颜色相似,但由于贵州虫茶是取食樟科植物,因此二者最大的区别是贵州虫茶含有樟科植物的气味。
此外,还有吉林柞蚕虫茶、江西柳叶虫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