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紫菜是以条斑紫菜为主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养殖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其曾被列为贡品,2021年连云港市被授予"中国紫菜之都"称号。截至2022年,全市紫菜养殖面积达51万亩,年产干紫菜52万标准箱,总产值超30亿元,从业人员7.8万人。产业构建了育苗、养殖、加工、交易全链条体系,建成61条一次加工生产线和10条二次加工生产线,产品出口至日韩、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品种条斑紫菜蛋白质含量达26.2g/100g,富含铁(56mg/100g)、钙等矿物质。经三次采割的紫菜胶质含量达23%,适合作寿司海苔加工。干制品按国际标准分为A、B、C三级,其中A级产品片薄≤0.18mm,含水量≤8%。
养殖海域集中在赣榆、连云两区,其中高公岛海域贡献连云区60%以上产量。截至2024年,建成紫菜产业园配套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设立专业交易所年交易量达70万箱。产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3000常住人口中90%从业,解决2000余渔民生计。
突破传统近海养殖局限,推广玻璃钢深水插杆与全浮翻转式养殖技术,试点深水域养殖亩产提升25%。加工环节引进全自动烘干设备,开发快速发酵清洗菌剂降低能耗。2023年条斑紫菜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施"湾长制"管理体系,严控养殖密度在200亩/平方公里以内。海关部门建立47万亩出口备案养殖基地,实施重金属、微生物等27项检测指标监控。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出口产品实现"零通报"。
2003年建成全国首个紫菜电子交易中心,2023年出口备案企业近200家。据海关统计,2023年1-5月烤紫菜出口额同比增长59%,调味紫菜增长49.4%,主要销往日韩市场。西连岛村通过"紫菜+牡蛎"间养模式,实现亩均收益提升40%。
2022年6月,"连云港紫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核准注册。
北魏《齐民要术》最早记载紫菜的食疗价值,唐代《新唐书·地理志》明确将海州紫菜列为贡品。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海州东北五十里海畔石上生紫菜",明代《东海志》系统描述其生长环境与采收工艺。现代产业化始于1984年,养殖面积从7公顷扩展至2023年的1.9万公顷,形成全国最大条斑紫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