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欢米粉传承170多年,在綦江米粉中,扶欢米粉是老字号。
据《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之人文扶欢》一书介绍,扶欢米粉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1年前后)。当时,扶欢富商刘庆峰,拥有田园千亩,佣人数十,生活富足,在云贵两地开设有商铺,生意兴隆。一次刘庆峰回扶欢,和家人谈起在云南吃米皮的事,家人羡慕之余,自己也动手做米粑皮。他们将大米浸泡,用石磨细磨成浆,然后用粑垫铺上棉布,舀上米浆蒸之,蒸熟后用刀切成大小不等的方块,用沸水烫好,放上佐料食之,细腻柔滑,鲜嫩可口。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制作米粑皮的技艺有了改进,方块变成了条状。
扶欢米粉和赶水米粉都是重庆綦江的特色美食;扶欢人开的叫扶欢米粉,而赶水人开的一般叫铁石垭米粉。
扶欢米粉的肉臊子,酱香四溢、晶莹软糯。
赶水米粉臊子的偏黑,肉粒外壳坚硬,也很香。
此外,不同于赶水米粉清汤的鲜美,扶欢米粉则是红汤的浓郁。
扶欢米粉选用颗粒饱满、腹白大、米质疏松的好米,经石墨研磨后成浓白、细腻的米浆。
一个蒸盘一勺米浆,熟练的綦江人转一圈就能在蒸盘上摊平一张均匀平整、厚薄适宜的米粉。
米浆上锅略蒸小会儿就凝结成一整张米皮,需要尽快揭起并快速搭晾悬挂。
静待热气逐渐退散,几分钟的功夫,整张米皮就会变得轻薄透亮。
扶欢米粉的特点干燥裹粉,不粘手,特别是下锅清汤,捞起透亮。
扶欢米粉臊子重在浇头质感,猪肉选材讲究,切出立方颗粒腌制,入味后翻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