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倚山临海,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交溪南北贯穿全境,形成西北高、中间低的河谷丘陵地。茶园主要分布在这些丘陵山地。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西北部有鹫峰山,洞宫山、白云山三条屏障低御寒潮,东南部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6℃~19.8℃,年平均无霜期230d~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50毫米,年相对湿度78%~83%,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05.8小时。茶园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达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土壤pH值为5.0~6.5。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
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
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
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代表“坦洋工夫”再次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2019年11月18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0年7月20日,坦洋工夫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