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
柏山缸的特点是储水不漏,夏季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变,腌菜不回味,不渗水,不漏油,美观大方,价低耐用。柏山缸在历史上,一直是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使用地区辐射到西北、华北等十多个省区,颇受民间欢迎。
1、备料,柏山村靠山,挖土首先要看土质,要有粘性,有不同类型的,俗话说叫五花土,取靠山的五花土。在离地三四米至八九米的地方打洞取土,到地面进行碾碎晾晒,搅拌合成。
2、作缸胚。主要工具是轮盘。作缸胚时,一人转轮,一人旋缸胚,一人递泥,这道工序需要3个人合作完成。
3、烧窑。主要设施是土窑,利用山坡截面凿洞而成。缸胚做好后,送进窑子进行烧制,一般5、6天可烧一窑。在整个烧窑过程中,火候是关键,装窑、出窑也都有讲究。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抢手,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
民国期间,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180多盘轮,工匠7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旧币)。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1949年以后,柏山缸业开始恢复,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柏山缸业迅猛发展,1983年有缸窑40多家,72盘轮。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柏山缸业逐渐走向衰落。
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