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板栗是中国北方品种群优良品种,主产于陕西省镇安县,属传统特色农产品。其以颗粒饱满、色褐油亮、甘甜香糯著称,富含淀粉、糖分及多种营养成分,生食脆甜、熟食糯香,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
镇安板栗于2005年12月被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镇安一号良种,2006年又通过国家林业局审定(品种特性:树冠圆头形,属性呈多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势开张自然分枝良好,结果母枝长26厘米,总苞园形,针刺长2.3厘米每8-12针为一束,平均每苞含坚果2.5个,坚果大,扁圆形,果皮红褐色,有光泽,种仁涩皮易剥离。该品种嫁接两年后开始结果,平均单粒重13.15克,坚果纵径2.72厘米,横径3.15厘米,出实率35.3%,单位树冠投影产量为0.25千克/平方米,早实,丰产。果实含可溶性糖10.1%,粗蛋白3.68%,脂肪1.05%,维生素C376.5毫克/千克,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具有多方面的优良特性,已在全国推广。
为保护镇安板栗品牌,镇安县林业局板栗产业办于2006年已申请注册了“臻安”牌标栗商标。在结子、青铜、柴坪建立有机板栗基地3万亩,2005年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许可,使镇安板栗率先跨入全国板栗有机食品行列。2010年又多方努力,对镇安板栗实施原产地保护措施,建立原产地保护基地20余万亩,真正保护了镇安板栗的品牌。
以个大、色艳、味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著称,其营养丰富,除含有57.49%的淀粉,18.85%的可溶性糖,8.59%的蛋白质,2.69%的脂肪外。还含有维生素C1、B1、B2、B6及维生素A、钙、钾、磷、铁、镁、锌、锰,粗纤维、叶酸、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微量元素。品质上乘,口感和风味独具特色,其外形美观,果形端正均匀,呈红褐色且鲜艳有光泽,不粘内皮,生食口感细腻,甘甜芳香。熟食糯性强,甜度适中,香气宜人。
板栗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人们可以自食,可以招待宾客,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乾隆八年御制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恃火候调。堆盘陈玉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看来乾隆皇帝不仅爱吃炒栗子,而且对制作炒栗子还有一定的研究。栗子熟吃最讲究的是“糖炒”,而“镇安糖炒栗子”不仅历史悠久,更作为一个品牌名扬中外。在西安到处可见挂着镇安糖炒栗子的招牌,大受城市人的欢迎。镇安板栗及加工产品在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板栗果实是宝,板栗树浑身都是宝。栗树干是上好的木材,用栗木制作家具,不仅坚固耐用,而且木纹美观,不亚于水渠柳;栗树枝和栗蓬是农家常用的燃料,更主要的是能够生产栗蘑,栗树蘑作为一种美味佳肴,更是大受欢迎,开发前景广阔。栗树叶不仅是燃料,还可作牲畜的饲料;栗花更让人们喜爱,盛开时,既可观其美,又能嗅其香,谢落后人们还可将其拧成火绳熏蚊虫,其效果一点不比蚊香差,经过研究开发,以后很可能成为一种独特香味产品的原料。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县委、政府将板栗作为主导产业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广阔的自然优势,坚持把发展板栗生产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做为兴县富民支柱产业来抓,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紧紧围绕产品基地、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坚持高起点起步,快节奏发展,依靠政府推动、示范带动、科技牵动、利益驱动、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使板栗产业开发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过近多年的努力,产业建设已有长足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累计建园面积达到51.2万亩,已形成“镇东”、“磨木”两个十万亩板栗林带,密植丰产园面积4.1万亩;年均嫁接板栗300余万株,科管900余万株;板栗产量突破8890吨,产值5400余万元,建成陕西恒达食业有限公司,初步实现了产业化格局;在结子、云镇等地建立良种采穗圃基地160亩,新培育10亩以上板栗产业开发大户2280户。板栗优势产业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发挥出显著的效益,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人均产量经济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板栗产业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先后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板栗已成为镇安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财源。进入十二五期间镇安将再抢抓机遇,奋力突破,到2015年基地规模达到80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12500万元;
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周代,清代《陕西通志》记载曾为皇室贡品,1960年被林业部评定为全国优良品种。
当地自2005年起推进良种选育和品牌建设,注册“臻安”商标并通过有机认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联合培育出“镇安1号”等7个新品种,其中“镇安1号”为首个国审板栗良种,推广面积超20万亩。截至2023年,种植面积达61.8万亩,年产量超1万吨,综合产值1.5亿元,建成有机基地3万亩、数字化示范园100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通过“云上认领”、智慧溯源等数字模式,带动农户亩均增收千元,获“中国板栗之乡”及国家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