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菜苔是湖北省武汉市的特色蔬菜,不仅在湖北省范围享有盛名,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洪山菜苔的历史
洪山菜苔距今约有1700余年的历史,其最早见于先秦的文献《夏小正》当中,随后,菜苔这种植物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并在东汉、魏晋时期被开发出了药用价值等。
在明朝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菜易起苔,须采期苔食,则分枝必多,故云芸苔。”这里所谓“芸苔”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菜苔。
在清朝时期,洪山菜苔的名声已经响彻了大江南北,远在京城的皇上尝到后赞不绝口,将这种菜苔封为“金殿御菜”。
在新中国成立后,洪山菜苔再一次得到了飞速发展,武汉市洪山区成为了几乎整个成为了一个大菜园子。
洪山菜苔的特点
洪山菜苔总共有三个品种,分别为大股子、胭脂红和一窝丝,后两种如今已经鲜见甚至绝种,仅剩下大股子这一品种。
大股子洪山菜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颜色非常鲜亮,将其茎掰开后可以看到里面流出来的紫色的汁水,这就标志着该菜苔品质极高且非常正宗。
从性状上讲,洪山菜苔适应了武汉极冷极热的气候,植被下半部分由于横向生长而变得非常肥大,就使得这种菜苔肥厚多汁,鲜美可口。
炒菜苔是武汉人经常制作的家常菜,将这种菜苔炒熟后,其汤汁呈现出鲜亮的紫色,口感脆嫩,鲜香无比,在配上腊肉,就可以将这道菜的香味发挥到极致了。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06—110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需水的4—8月。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组合优势,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洪山地区年均气温16.3℃,农业界限温度高于5℃者为283天,高于10℃者235天,高于20℃者136天,元霜期236天,年均日照时数2087时,年均降雨量1163毫米。加上长江环绕区境,东北西三面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略有起伏,故湖泊效应、垄岗效应、城市效应明显。这些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洪山区蔬菜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从洪山至卓刀泉,从南湖至洪山区的九峰、北港,这一片丘陵地带,号称九岭十八凹,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是洪山菜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另外,洪山一带的土壤为灰潮土,其母质是一种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含有丰富钙质和微量元素。千百年来,因长江洪水漫溢,洪水夹带泥沙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各处垄地沉积下来,经过历代祖先精心耕作,加之品种优良的菜薹,又遇上“暖冬小气候”,形成了洪山菜薹独有的特质。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洪山菜薹”正式被确定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洪函政[2005]1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九峰乡、花山镇等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洪山菜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洪山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