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广东彩扎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站活”一般制作大型作品,如“鳌山”、“灵厝”、“彩楼”等;“坐活”一般制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飞禽走兽等。
1、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的扎作技艺源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正式在佛山当地兴起,其造型汲取了广东石雕狮子的特点,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多追求神似。佛山狮头的扎作过程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扑纸(成型)以及表面装配(饰)等步骤组成,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南方狮头艺术的典型代表。
2、麒麟制作
清溪麒麟制作保留了客家麒麟的传统工艺风格,已有近150年历史,造型遵循麒麟的传统形象特征,以龙头、狼额、独角、短刺、鳞片、须毛为基本元素,其较大特点是体形靓丽,可分为圆角麒麟、尖角麒麟、直角麒麟、硬耳麒麟(两耳固定)和软耳麒麟(两耳会摆动),其高约75厘米,宽53厘米,纵深65厘米,标准重量只有1.25千克。
3、遂溪狮头
遂溪狮头相传起于清代,与遂溪当地舞狮相伴而生。遂溪狮头制作时选材讲究、工序独特、手法细腻、技艺传统,制作的材料以轻软柔韧的竹、韧纸、绸缎、羊毛、兔毛与各色绒毛为主,有选竹篾、扎骨架、扑纸、彩绘、缝布、配饰和点睛等工序,制作完成的狮头色彩艳丽、造型夸张、形态生动、神韵俱佳,舞起来既轻盈灵巧、又坚固耐用。
2008年6月7日,彩扎(佛山狮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66。
2014年11月11日,彩扎(麒麟制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66。
2015年11月10日,彩扎(遂溪狮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