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沼公鱼分布于黑龙江、图门江下游以及鸭绿江中下游。
公鱼平时栖息于水温低、水质清晰的江口咸淡水区或者是大江的下游水域中,喜在岸边游动,当水温升高时便游向支流。
4-5月份当水温达7-10℃时,由江口上溯至江的下游段,寻找底质砂砾的场所产卵,卵粘附于砂砾上。
幼鱼随流而下,进入湖泊、河流中生活。
公鱼主食桡足类、枝角类和甲壳类动物。
公鱼为小型鱼类,一般成鱼个体只有8-9厘米,但数量较多,在产地有一定产量。公鱼有一种清香黄瓜味,故产地居民称之为黄瓜鱼。
据了解,辽宁省等地的水产养殖部门已开展人工养殖公鱼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效。
外形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
上颌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
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
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
生长特性
一年生:池沼公鱼为一年生鱼类,少部分活到第二年、第三年。一年可达10厘米左右,一般12~15厘米。池沼公鱼每年在结冰后即产卵,产卵于湖或水库沿岸有水草或湖底有沙砾的地方。
低温性:池沼公鱼在28℃以下水域可正常生活,最适宜的温度为10℃~22℃,可适应16%以下的咸淡水,但水体温度不超过30℃,对水质污染比较敏感,对酸碱度忍耐较低,酸碱度是pH7.0~9.6,池沼公鱼食枝角类、桡足类,也食底栖昆虫。
饵料广:池沼公鱼饵料生物丰富主食浮游动物,也食底栖动物、昆虫等,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幼体,也食单孢藻类。
干煸公鱼
1、将1勺糖、2勺酱油、4勺米醋、3勺芝麻油,少许红辣椒粉混合成酱。
2、公鱼开膛洗尽,用酱油腌制10分钟。
3、将淀粉与少许胡椒粉混合,将腌制过的
公鱼裹粉。
4、生煎蒜末备用。
5、平底锅油热后放入公鱼,每面煎炸1到2分钟。
6、炸好的公鱼盛出,伴上洋葱和煎好的蒜蓉。
7、随后浇上拌酱,即可开吃。
池沼公鱼分布于北太平洋两岸和北冰洋沿岸。在亚洲见于日本、中国、朝鲜和前苏联的远东地区。
在我国,仅局限于东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图们江下游有自然分布,从1984年开始进行公鱼资源的移植开发利用,现已被移植到我国北方大部分省市及南方部分地区约100多座水库和湖泊安家落户。
公鱼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长速度差别很大,一般新移入的公鱼,生长明显快于原产水域。
据移植于土门水库的公鱼生长情况的抽测,4月下旬刚孵出的仔鱼平均全长4.9毫米,平均体重0.16毫克。
到10月末已达性成熟,体长平均92.6毫米,体重平均6.89克。
至翌年3月份体长平均100毫米,体重平均8.84克。
1、环境条件
根据公鱼的生态习性,我国北方地区的一般水库、湖泊及华中地区部分水库,可以移植放流。
水域的选择应考虑:有一定深度,水质清净无污染的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水位相对稳定,尤其是春天产卵期水位上涨或保持稳定;浮游生物含量较为丰富;水域上游有较大的注入河流;库岸发达,有广阔的砂石滩可作产卵场;水域原有鱼类区系组成较简单,凶猛鱼类少,对公鱼占领新的生态灶,形成种群有利。
2、采卵授精
鱼类移植驯化通常采用移运亲鱼、鱼苗鱼种或受精卵等方法来实现。
鲑形目鱼类移植授精卵,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生命周期短、早春集中产卵的公鱼尤其如此。
这是因为结合春汛捕捞采集授精卵经济方便;干法运输发眼卵简便、成活率高;早期发育阶段可塑性大,易于适应新的水域环境,移植易于取得成功。
在池沼公鱼的产卵季节,于产卵场捕取亲鱼。一般在水库上游河口处用张网或抬网捕获上溯产卵的亲鱼,常在黄昏后或黎明前捕获最多。
将捕起的亲鱼放到暂养网箱中,暂养箱为网目0.8-1厘米的网片制成,规格常为120厘米×80厘米×80厘米,用木框支撑漂浮于水面,每只箱可暂养40-50千克。
将暂养的亲鱼捞在筛箱内,置于避光处用于采卵。采用干法采卵授精。一般采1尾雌鱼卵挤入2尾雄鱼精液,用鱼尾将精卵搅拌,后用清水冲洗,再集中于大盆准备附框。
在采卵授精过程中要注意:暂养的鱼随用随捞,捞取的鱼尽量在10-20分钟内处理完,以免亲鱼死亡;采卵要在背光条件下进行;要选择成熟好的雌鱼采卵,成熟卵为黄色、晶莹发亮,未成熟或过熟的卵都不能用。
3、孵化管理
一般将授精卵粘附在孵化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框用展开的棕榈片附卵。孵卵框应预先在3%食盐溶液中浸泡消毒5-10分钟,然后用水库水清洗。
附卵时,用软毛刷将受精卵均匀刷在棕榈片上,或把受精卵在水中搅匀,随水均匀泼洒在附卵片上。一般每框两面附卵3万粒左右。
附卵后,将孵化框10-20个扎成一捆,注意要在每框四周或四角钉上隔片,使捆后每框间均有透水空隙。再放入孵化箱内孵化。孵化箱用目大0.8-1厘米的网片制成2米×1米×1米或更大些5米×2.5米×2米体积的网箱,用竹框浮于水面,用锚石固定。附卵框排于箱内,附卵棕片可直接放到箱底,最后用密眼网盖住。
孵化管理要点是:①孵化箱一定安置在水深、水清净处,箱距10米以上;②附卵框排列要侧立于水面下,避免附卵的棕片朝上而受阳光直射。早春可系石块等物,使附卵框沉入水中,以免水面结冰冻死鱼卵;③孵化箱必须封严,避免野杂鱼进箱或害鸟啄食鱼卵;④每隔4-5天用消毒液泼洒消毒一次,以防水霉病发生;⑤每天检查网箱,测记水温,观察发育进程,孵化后期,注意调整网箱浮力,避免沉箱。也要注意预防水面结冰和风浪冲打。
4、鱼卵运输
受精卵发育到眼睛出现色素(即发眼卵)时,胚体开始转动,对外界适应力较强,可移植运输。长途运输最好用保温车,也可用汽车,用帆布封车。
装运时,在车箱底部铺一层浸水的稻草或棕片等吸湿柔软物,把附卵框层层排好,最后在框垛上面和四周,盖上浸湿的棕片等物。运输途中每隔4-6小时淋水一次,使相对湿度保持在70%以上,经2-3昼夜,成活率可达100%。
如气温较高,在附卵框棕片上面要加水降温,也起淋水保湿作用,运输效果良好。
若火车、飞机运输,可将附卵框装在尼龙袋内,再装入纸箱,袋内装少许水,保持潮湿,袋口扎封时应留口以便透入空气,也可加冰起降温保湿作用。
只要保持潮湿,途中经2-3天,一般成活率达90-100%。如运输时间长,特别是运往气温较高的地区,可运受精卵或于发眼前2-3天起运。受精卵无水、低温储运法效果很好,即将受精卵加水清洗,卵膜吸水膨胀后,将滤干水的卵装入小尼龙袋内(一般一袋装1000克,约120万粒受精卵),扎口后放入保温瓶或泡沫塑料箱内,卵袋上垫纸,纸上加冰,保持容器内温度1-3℃。
如在气温高的情况下运输,途中可补放些冰。一定要保持装卵容器内温度不高于4℃,不低于0℃。运抵目的地,取出鱼卵,调节鱼卵和当地水温接近时,将卵倒出,加水搅拌,附着在附卵片上入箱孵化。这样经2-3昼夜运输的受精卵,成活率可达80%以上,孵化率可达70%。
5、仔鱼放流
选择水库中上游水质清新、避风向阳、水中小型浮游动物含量较高的地方设置孵化箱。平均水温12℃,从发卵到孵出约需7-10天。仔鱼全部孵出后3-4天,打开孵化箱,将孵卵片和孵化箱分别在水中轻轻摆动,使附着的仔鱼全部漂入水体。
6、移植数量
初次移植一般每亩水面至少需发卵2000粒以上。当年秋季检查,如见到公鱼,第二、三年便可大量移入。这样经过两三年的连续移植和移入公鱼的自然繁殖,便能形成经济群体。
在池沼公鱼移植后要进行效果检查和资料搜集。当年秋后,用各种网具,傍晚和夜间在水域不同区段捕捞,捕到的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如生殖腺达到性成熟期,便说明公鱼在移入水体中能正常生长发育,翌春可产卵繁殖。如连续两年捕不到公鱼,或捕到公鱼,但生长发育不正常,则应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限制因素。
当池沼公鱼在水体形成经济种群后,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繁殖保护。池沼公鱼性成熟早,繁殖力强,集群生活,群体结构简单,这些特性决定了它是群体消长变化快的鱼类。
同时公鱼生命周期短,群体的主要部分为一龄鱼,由于产卵后大部分个体死亡,如不捕捞利用,则使资源浪费。在有效的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地捕捞利用才能获得渔业经济效果。
池沼公鱼群体在达到一定密度后,象浮游生物一样遍布水层,这时只有渔船多,作业面广,产量才能高。但也应注意资源保护,捕捞要有一定限度,产卵期要禁捕,保持繁殖期水位相对稳定,为正常产卵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在我国习惯以早春,深秋为公鱼的捕捞季节。公鱼一般傍晚和夜间进行产卵和觅食活动,白天避光潜入较深水层,因此各种网具的捕鱼作业均在傍晚和夜间进行。
池沼公鱼捕捞的渔具、渔法各地不一,形式多样,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其效果较好的渔具、渔法有:公鱼拉网、机船拖网、磨网、刺网和张网。如公鱼拉网,属于地拉网有翼无囊型渔具。
网具长带形,作业时将鱼群包围,迫使鱼类集中于网的中央而捕获。一般网产30-75千克,最高达250千克。此网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的长2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小型的网长100米左右,高14米左右。
网衣用聚乙烯经编网片,横向并合缝制而成,网目8-10毫米。作业时,大型网6-8人,小型网4人操作。一般选择在水深10米左右,底部平坦,岸边有缓坡的库区作业。
捕捞的公鱼要进行保鲜和加工。目前我国公鱼捕捞季节基本在早春和晚秋,此时气温偏低,捕鱼上岸后,通常用带孔塑料箱或竹筐装载,以便搬运过程中鱼体不受挤压,上面撒冰运输。
有的采用泡沫塑料箱,鲜鱼浸在3%的盐水中密封运销,保鲜效果好。公鱼骨刺纤细,又多骨化不全,国内外均整体食用。
可盐干或加工成五香罐头等,有的把公鱼加工成小包装风味食品,销售和食用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