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有许多紫色的蕈类都曾被认为是紫蜡蘑,直到1984年Gregory M.Mueller才将它们描述为许多不同物种。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即是其中之一。在地理分布上,其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紫蜡蘑则没有分布于此),在该地区为常见物种。在生态上,前者只分布于针叶林,后者则主要分布于壳斗科等阔叶林。L.amethysteo-occidentalis的子实体大小较紫蜡蘑大,颜色也较紫蜡蘑为深,褪色时呈现葡萄酒色而非棕色。两者的孢子也有明显差异,L.amethysteo-occidentalis的孢子不似紫蜡蘑的呈现球状,而是亚球形(subglobose)甚至椭圆形,其上的小刺也较紫蜡蘑的小上许多。
另一种由Gregory M.Mueller从紫蜡蘑分出的物种为Laccaria vinaceobrunnea。其分布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及美国南部。其与紫蜡蘑和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区分的依据是巨观上的颜色。Laccaria vinaceobrunnea只有在极年幼时才呈现紫色,并很快的褪为葡萄酒色或红棕色,并随着生长最终呈现无光泽的橙棕色或深黄色。Laccaria vinaceobrunnea的孢子特征界于紫蜡蘑与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之间。孢子形状和后者一样呈亚球状至椭圆状,小刺的长度则较长,与紫蜡蘑相似。Laccaria vinaceobrunnea的菌盖皮(pileipellis)在蜡蘑属中较为特别,为栅状(palisadoderm),不同于蜡蘑属典型的丝、束状(fasciculate)。在栖地上Laccaria vinaceobrunnea也与紫蜡蘑有些不同,Laccaria vinaceobrunnea的生长与维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紫蜡蘑也可与该物种共同生长,但也能与其他壳斗科植物生长。
1988年,Laccaria属下的第三个紫色物种Laccaria gomezii由Gregory M.Mueller从紫蜡蘑中独立出来。Laccaria gomezii和栎属关系密切,生长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的云雾森林(紫蜡蘑在这些地方也有分布)。Laccaria gomezii与Laccaria vinaceobrunnea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其子实体的颜色较Laccaria vinaceobrunnea及紫蜡蘑都为深。其蕈褶也很其他种有所差异,Laccaria gomezii的蕈褶与蕈柄连接的方式接近亚下延形(Subdecurrent),不同于其他种的波状(sinuate)至心形、较狭窄的连接方式。Laccaria gomezii的孢子则与L.vinaceobrunnea与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的相似。
皮条菌为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北美洲等温带地区的常见物种,在许多种的落叶植物及裸子植物林中散播生长,并通常与这些林木构成菌根,如壳斗科植物。在中南美洲,皮条菌为则常与栎属植物共同生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四川、西藏、山西、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落叶植物或裸子植物林中。
皮条菌也叫紫蜡蘑,子实体小,紫色。盖直径2-5cm,紫蜡蘑的菌盖直径为1至6厘米,四周较凸,中央较平坦,且正中央通常略有凹陷。其颜色在潮湿时为较深的紫丁香色,干燥时颜色会退去,其中心有时稍呈垢状,初扁球形,后渐平展,中央下凹成脐状,蓝紫色或藕粉色,湿润时似蜡质,色深,干燥时灰白色带紫色,边缘波状或瓣状并有粗条纹。菌肉同菌盖色,薄。菌褶蓝紫色,直生或近弯生,宽,稀疏,不等长。菌柄长3-8cm,粗0.2-0.8cm,有绒毛,纤维质,实心,下部常弯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圆球形,密布小刺,8.7-13.8μm。
皮条菌的做法相对简单,一般与其它菌子一同炒食或煮食,大快朵颐之时,难知其味,皮条菌炒火腿、青椒,感觉有嚼头的皮条菌分享了火腿的芳香油腻,又有青椒的甘脆,以之下饭,果然十分好吃。
皮条菌菌肉薄,近于革质,吃起来像嚼肉皮,口感非常好,皮条菌食疗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6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