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红枣出产自素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若羌县境内,这里的红枣甜脆适口,香味浓厚,多食不厌,优质制干红枣含糖量高,色红、皮薄肉厚,紧松适中,果肉细腻,清甜爽口。主要品种有:
若羌冬枣:来源于河北黄骅冬枣,赭红色,鲜食品质极上,树势强旺,树姿开张,枣头枝紫红色,棘针退化,短而细小,枣吊细长,花量多,叶处长圆形,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果实品质极优,适宜于鲜食。仅能抗零下20度的低温,适宜于成熟少雨地区发展。
若羌金丝小枣:来源于河北沧州金丝小枣,鲜红色,品质极上,核小皮薄肉厚,质地细,含糖量高。
灰枣(若羌灰枣): 来源于河南新郑灰枣,橙红色,品质上等,树势强旺,树姿开张,多年生枝为褐色,发育枝红褐色,叶小、深绿色。单轴延长生长能力强,适应性强,骨干根分两层,须根在骨干根顶部大量着生,丰产稳产,果实品质优良,适应于鲜食和制干,干枣掰开能扯出金丝。
若羌大枣:亲本为河南新郑灰枣,橙红色,品质上等,核小,与肉分离,树势强旺,单轴延长生长能力强,适应性强,丰产稳产,果实品质优良,适宜于鲜食和制干,干枣掰开能扯出金丝。
若羌县城属暖温带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若羌县年平均温度11.8℃,极端最高温度43.6℃,1月平均气温-9.4℃,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低温度-27.2℃;年平均相对湿度39℃,无霜期189—193天;年平均降水量28.5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18.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3.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920.2毫米,最大蒸发量3368.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3103.2小时,最大为3338.8小时,最小为2940.0小时;最大冻土深度96厘米。若羌县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热少雨,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绿洲枣区面对大沙漠,背靠阿尔金山,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热少雨,气候干热,风大尘多,光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光合有效辐射极高,光热资源匹配极佳,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大,年均气温11.5℃,年平均无霜期197天,非常适宜优质红枣的种植,是开发高档瓜果产品的理想之地。
若羌县境内有两大水系,大小14条河流,地表水总径流量达到11、76亿立方米,有充足的水资源进行培育种植红枣,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当地的土壤极富有营养。
2001年,若羌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入,依据若羌得天独厚的是光热资源条件,以建设中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为目标,确立实施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战略”。
截止2004年,若羌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750余万株)。
2017年,若羌县累计种植红枣生态经济林23.02万亩,完成绿色红枣基地认证10万亩,有机红枣基地认证10万亩,干枣总产量约7.4万吨,枣农人均收入达30000余元。
2019年,若羌县共有23.38万亩红枣,干枣总产量达8.1万吨,较2018年增长0.2万吨。
2020年,若羌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3.38万亩,其中绿色枣果面积11万亩,有机红枣面积10万亩,红枣总产量达11.71万吨(干枣8.2万吨)。
2003年,若羌县红枣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以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被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命名为全疆第七个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同年,若羌“楼兰”红枣经新疆农业名牌产品认定委员会,评选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
2004年11月,若羌“楼兰牌”红枣在西安市举办的“首届全国优质鲜枣及枣加工品评选一会上”获得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若羌红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1年12月,新疆(含兵团)的若羌红枣入选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若羌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二师36团,若羌县若羌镇、吾塔木乡、瓦石峡乡、塔什萨依开发区、铁干里克乡现辖行政区域。
若羌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若羌红枣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