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芝麻饼是横县出产的地方风味糕点,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州市及周边广泛流传。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相传自唐朝以来,横县各乡镇以及周边的灵山县等地都有在春节期间制作芝麻饼的习俗,及至明清更为普遍,到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芝麻饼除了节日供家人享用或用作拜祖敬神的贡品外,更多的是作为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
横县芝麻饼选料讲究,其制作工序复杂,工艺精湛,十分讲究色、香、味、形,且皮薄馅厚,香甜可口,它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广西,被誉为“广西名小吃”“广西特产”“年货必备食品”。
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州市传统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2年2月22日,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被南宁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类别为传统手工艺。2018年12月20日,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为632。
饼皮的原料:糯米、黑芝麻、白糖、红糖、花生油、红薯、山黄皮(或桂花糖)等。
内馅的原料:红糖、红薯、芝麻、花生、莲蓉、冬蓉、叉烧、肥肉。
1、制作饼皮:选取优质糯米,用水浸泡12个小时。将泡好的糯米打成浆,用布袋装好吊起来,把水滤干。然后将其中的一半揉成一个小团,放至锅里用水煮熟,这称为熟坨,另一半不煮的称为生坨。准备制作芝麻饼前,取一半生坨、一半熟坨,加在一起揉搓,揉得越久饼皮越有韧劲。揉好留着备用。
2、制作饼馅:取优质大米,用水浸泡若干个小时。将浸泡后的大米打成干粉,然后把干米粉炒熟炒香,同时将红糖或白糖煮成糖浆,把糖浆和炒香的米粉搅拌在一起,拌上相应的馅料,然后揉搓成大小适中的圆球放到托盘备用。
各种馅料的制作:横县芝麻饼的馅料主要有红薯馅、莲蓉馅、芝麻馅、花生馅、叉烧馅、山黄皮馅等,其中红薯馅最受大众喜欢,其产量也是最多的。红薯馅料的制作方法:将红薯煮熟去皮,放到大锅中熬煮,按照100斤红薯、70斤糖的比例加入白糖,并反复搅拌,煮大概6个小时,至红薯成黏糊状为止。
3、包馅:用制好的饼皮原料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压平至薄,包馅,呈圆形。用饼棒均匀使力,将包馅后饼团捶打成扁圆的白饼。
4、上麻:将黑芝麻洗、淘并晾干备用。将黑芝麻撒在打好的白饼上,边撒芝麻边用饼捶轻压,给饼面自然裹上一层芝麻,一般以均匀或撒成花一样的图案为佳。
5、煎饼:先将横县芝麻饼放在大火的平锅里煎一下,再转移到小火的锅里慢慢煎,煎至饼皮金黄即可。
6、保藏:须用铁皮箱密封,防止回潮,以保持其酥脆香甜的滋味。
关于横县芝麻饼的起源,据说是在唐朝时期,佛教兴盛,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到庙堂祭拜,并在家里烧香拜佛。中国古代崇尚圆形,因为圆形象征着团圆、圆满、美好,所以在考虑祭祀用品的时候,横县先民用糯米粉制作了圆圆的煎饼,并在饼里放入糖馅,代表生活团团圆圆、甜甜蜜蜜。为了增加饼的香味及美观,人们在饼面上撒上芝麻,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横县芝麻饼也成为横县先民祭祀的主要供品。当时有一些穷人买不起糯米、糖等原料,但是他们为了用代表圆满甜蜜的芝麻饼祭祀,便用木薯或米糠碾成粉,制作成芝麻饼。可以说,横县芝麻饼表达了横县先民的美好愿望,成为横县先民祈福的工具。
未开封的横县芝麻饼保质期一般是90-180天,开封后需尽快食用以保持较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