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船上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被列入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0月6日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材料:糯米、粳米、荔蒲芋头、青蒜。
做法:
1、将七成糯米、三成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8至12小时(夏天时间可缩短些),使米充分吸收水分泡涨,打成浆(最好用石磨磨),装入布袋中吊起沥干水分,或是将装有米浆的布袋放平,上面压上石头,慢慢将水分压干;
2、将沥干了水分的米浆取出,加入青蒜汁、芋头粒、盐、少量五香粉和匀;将和匀的米浆倒入蒸笼内(蒸格下面铺垫一层竹叶或荷叶)刮平,放入蒸锅上,大火蒸2-3小时至熟取出冷却即成;
3、食用时将冷却后的“船上粑”切成长约10厘米、宽约5-6厘米、厚约0.8-1厘米左右的大片,或炸或煎皆可。
船上粑的出现和阳朔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漓江在阳朔县城境内蜿蜒而过,因此也孕育出了一批依水而居、靠水为生的船上人家,他们通常从事货运或者渔业,需要长时间漂泊在江面。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路途遥远,且船上设施简陋,因此制作食物非常不便。于是,为了保证漂泊在外途中的食物供应,船上的先辈们便想方设法将粮食制作成便于携带且容易烹饪的形式,在探索和实践中,由糯米、蔬菜等食物混合制作的饱腹感极强的“船上粑”也由此诞生。粗粝的口感,在现在看来或许算不上美味佳肴,但对老一辈船上人来说,它则是童年味道的追忆,让人挂念,难以忘怀。